要种好庄稼,必须肥当家。几十年前没有化学肥料时都是靠土肥促进庄稼生长。土肥有三大类,其中一类是用泥土掺柴通过火烧变成真正的土肥,这是农民劳动汗水换来的肥料,也可称为“人力肥”。在我们家乡俗称“烧灰”,为秧苗烧的灰叫“秧灰”,为种麦烧的灰称“麦灰”,化劳力最强的要数“烧炉灰”了。
“烧炉灰”必定有“灰炉”才能烧灰。记忆中灰炉四边都是泥墙,无门,整个灰炉大约四米正方,顶高约三米半,大都用土瓦盖顶,少数用茅草式石板盖顶。儿时家乡的灰炉可多啦,70%以上的农户都有灰炉。灰炉一年中有半年多空着,每户人家可将烧饭柴和牲畜草料放到灰炉中,可避免家中的杂乱,大部分灰炉散落在田头间,真是星罗棋布。灰炉在田间好处多:农民在烈日下劳动,工间休息吃点心的好去处;突下雷阵雨,也可躲到灰炉里。
烧炉灰两样必须要准备的是,泥块和杂柴。先谈泥块:每年寒露前后,人们将已收了稻的板青田翻耕,约过了十来天,泥块稍干,大人就叫我们小孩到田头捧黄泥块,运到田岸上梯形装叠。那时在阡陌纵横的田岸上,有数不清的黄泥长龙在躺着。秋收冬种结束,农民们基本闲下来,即准备为明年稻田积肥料,那就是“烧炉灰”。泥块已准备好,着手上山砍杂柴为烧灰作燃料,一炉灰柴少则要一千多斤,所需的柴为阔叶林小灌木为好,柴和泥块完全干燥后才可烧灰。
每当烧炉灰时,父亲请叔叔公公们帮忙,将田间黄泥块挑到灰炉里,一层泥块一层柴装叠,在灰炉门口留一进火口,每层泥块打碎,一层层叠到比人高,将顶层泥块敲细封结实,在进火口点火烧灰。接下每天三四次去灰炉观看有否烧出洞口,如果有洞,就将洞封死,因为火苗烧出洞口不安全,对炉灰质量也不好,一定要让柴火在泥块中熏,这样炉灰成灰黑色肥力才强。一炉灰要烧个把星期乃至十天才烧好,其重约一万多斤,待到水稻耘第一遍田后,开始将炉灰施下田头。在施灰前必须将炉灰敲细,这敲炉灰大多是我们小孩干的,迎着木制灰槌用力一槌一槌往灰泥块中敲,敲得灰炉中尘土满天,加上粪的掺合气味,熏得实在难受。大人们挑着一担担沉重的炉灰到田头洒到稻田里,满身汗水掺灰尘,够辛苦的。一炉灰从备料到施灰过程都是体力活,又重又脏,起码要花五六十个劳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