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退职了,仍喜欢三天两头往局里跑,专找几个秀才,说是退了得找点事干,别的不会,拜秀才们为师写点东西。秀才们都是当年他从基层选调上来的,帮局长看稿改稿都没二话,但局长也许是一把手当惯了,说一不二,老以为自己正确,叫人怎么改?时间长了秀才们烦,自己的事还一大堆呢,而且新局长走马上任,人事变动不能小觑,谁心里都打着小九九呢。就开始敷衍局长,甚至还打哈哈,说局长的东西就是局长的东西,我们学一辈子也顶不了局长的水平啊!局长当然明白话里的话,笑笑再找下一个。
这个就是小刘。小刘性格内向,不大说话,局长不是看到人,还真一时半会想不起他。局里的文件呀讲话稿很少由他主笔,他也乐得抄抄资料做点填空补缺的活,但他经常有些豆腐块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要说退职了写东西,向他学才是正经。
小刘对局长客客气气,有求必应。他就这脾气,谁来请教都一样。但并不等于小刘肚子里就平静。当年那些人鞍前马后唯唯诺诺,局长不想他现在倒想了!小刘想想还是自己的性格使然,羹就那么多,你不抢还能自动进你的口?小刘的想法藏在肚里。但小刘后来生了气,局长太自以为是,对小刘看稿的意见不恭不说,还对小刘发表的和没发表的文章评头论足,贬多于褒。那回小刘忍不住了,大声反驳局长:是你请教我还是我请教你?这是文学创作,不是写单位上的八股文!局长听了无语,脸上悻悻的,瞥了小刘几眼,拿着自己的稿子走了。
几天后局长又来了。局长笑道,你说的有道理,但也不是全有道理,文章的主题、意境,这种东西总要顺应时代主流吧,政策性我比你强吧?小刘愣了愣,也笑。这他倒不否认。回家小刘把这事告诉了老婆,老婆想想说,局长说的或许有道理,你的东西文笔没问题,可近来发的少了,是不是这个原因?小刘说那我按他说的改改。
小刘改了稿,投出去没多久还真连着发表了。小刘很高兴,再见到局长话就很投机,争执还是争执,但不再把他当局长或者退职的局长看了,也就很容易找到共同点,改稿也就变成了快乐的事情。
后来局长的大作也在报上发表了,那是本地的报纸,是篇很长的散文。看到报纸且认识局长的人很多,他们都来向局长祝贺,局长却逢人就讲这是小刘的功劳。
后来新任局长找小刘谈话了,说局里要设个老干部科,管离退休干部的事,准备让你当科长你以为如何……
后来小刘才知道,新任局长请退职的局长推荐个人选,局长说他也没把握,看看再说,就有了学文改稿的事。后来小刘还听说,新局长是老局长的学生。局长当年是老师。
后来小刘的老婆知道小刘当科长了,说了一句话,很经典:人有各种,放对了地方就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