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情系井冈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8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情系井冈山
  从1925年参加革命到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华在党的旗帜下奋斗了67年。十四大以后,江华彻底地离开了工作岗位,开始了退休生活。人老了,身边生活的小事每每忘却,而一些年代久远的事情却常常萦绕心头。江华想得最多的是井冈山。那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地方,是他第一次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拿起枪杆子,踏上武装斗争漫漫征途的起点。

  十四大之后的一天,1993年1月7日上午,由曾志负责联系,请萧克、李聚奎、曹里怀、欧阳毅、彭儒等在京的井冈山老战士到江华家中聚会,宋任穷、杨得志因病住院,打来电话表示歉意。当年的年轻人已经到了耄耋之年。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亲历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的见证人。老人们畅谈了一上午,既谈当年井冈山战斗的艰难岁月,又谈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谈到在青年时代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追寻与向往,又谈到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大家觉得革命不会一帆风顺,既有高歌猛进,也有低潮和反复。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在一两代人手中完成,而需要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大家谈到十四大产生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从年龄上看,江泽民、李鹏等60多岁,胡锦涛刚刚50岁,这是一个可以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跨世纪的领导班子。而从1942年延安整风到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也是50岁左右。老人们对未来的信心溢于言表,一上午时间很快过去,他们相约,有生之年,再上一次井冈山。

  就在那一天,送走各位老人之后,秘书张维向江华提了一个问题:参加革命几十年,什么时候最苦?江华不假思索地吐出两个字:“长征。”接着他解释说,长征苦不仅是指饥寒交迫,生存环境异常险恶,敌人天上飞机侦察轰炸,地上重兵围追堵截,战斗频繁,主要是苦在没有根据地。我们是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心里空落落的。没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援,粮食、被服无保障,兵力消耗无补充,伤员病号无法安置。战士打仗怕负伤,部队情绪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而有根据地作战,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他深情地说,根据地多好啊!在井冈山时,生活也艰苦,战斗也频繁,但有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农民分得了土地,真心拥护共产党和红军,参军参战,送衣送粮送情报,抬担架,救伤员,与部队鱼水情深。生活在根据地人民中,再苦也是甜的。可惜在毛主席率红四军主力下山以后,在“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下,杀害了袁文才、王佐,一块好根据地,就再也没有恢复。

  1929年1月,江华随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直到1977年才第一次重返井冈山,相隔近半个世纪。上山前在长沙遇到一位叫李俭殊的老红军,他是茶陵人,1928年时是茶陵尧口区苏维埃主席。他听说江华是井冈山老战士,便告诉江华,茶陵县正在编写县党史,但1928年的第一任县委书记黄琳却不知去向,不知是否还活着,现在何处?他请江华帮助寻找。他当年虽然知道黄琳,但由于游击战争环境,没有见过面。江华笑着对他说,黄琳我知道,现在北京工作,但你要答应我一个条件,我才告诉你。条件是等我们离开茶陵后再告诉县里的同志。李俭殊欣然允诺。江华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就是黄琳。李俭殊大喜,便与江华一起经茶陵上井冈山,在茶陵住宿一夜。他果然信守承诺,未透露秘密,但后来却后悔不已。

  在井冈山,江华参观了朱毛会师的龙江书院与大操场,在茅坪瞻仰了八角楼毛泽东的住地,那里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向毛泽东汇报工作的地方。傍晚天阴,他坚持上山,穿过乌云到达黄洋界,却是晚霞绚丽,夕阳满山。

  江华认真察看战壕掩体的旧痕,寻找上山的小路,那条路上,有当年他们挑粮上山的足迹,产生过“朱德的扁担”的动人故事。夜宿茨坪,次日清晨,他回到当年同毛泽东居住的农舍,回忆了当年生活的情景,他告诉井冈山的同志和随行的人,哪里放床,哪里放文件箱,哪些同志住哪间屋,他和宋任穷等人在何处连夜抄录秘写在衬衣里的中共六大文件。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他心情沉重,默默地悼念着被国民党残酷杀害的伤病员同志。此行正值“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国家百废待兴,他在这里缅怀先烈,吸取力量,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1987年,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60周年时,江华派秘书上井冈山,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搜集党史资料,并送去他为井冈山题的诗:“当年搏斗忆犹深,巍巍井冈伏雄兵。工农割据燃星火,人民革命扭乾坤。铁锤奋起山河动,镰刀挥舞日月新。弹指花甲匆匆过,今日神州处处春。”

  1995年春,在杭州休息的江华,由近及远,频频外出,先后到了临安市青山水库、富阳、绍兴等地。5月,在去宁波的途中,他向负责保健工作的浙江省委保健办主任陆昭怀和吴凌娥道出了原因。他与在京的几位井冈山老战友相约,要在井冈山相聚。频频外出是“练兵”,逐步锻炼自己的体能和耐力,为上山做好准备。再上井冈山这个精神动力支撑着他。由于这些老战士都是90岁左右的人,有的患病住院,有的卧床不起,相约的井冈山之行一直未能实现。次年,江华决定单独上山。

  1996年7月15日,江华乘火车离开杭州赴南昌,开始了井冈山之行。在火车上,他突然对只准备送他到南昌的浙江医院院长金宏义说,你们省委李泽民书记当面表过态,我走到哪里你跟到哪里,现在我以个人名义邀请你与夫人上井冈山。金宏义是一位江华非常信任的专家,对江华的身体状况很了解,也一直主持对他的治疗。有他同行,江华更有信心。江华还通知儿孙们同他一起上山,在他最后的圣地之行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江华这次上山同20年前相比,身体明显衰弱了,他已经不能过多地在户外活动。他常坐在椅子上,遥望远方的山峦,聆听林海的涛声,思绪回到68年前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硝烟与厮杀。

  在井冈山住了六天之后,老人依依不舍地下山了。他的心情有些沉重,因为此行意味着永别。1995年2月,江华在杭州就与儿子们谈了身后事,希望死后骨灰放在井冈山和回家乡陪伴母亲。1999年5月,他要二子虞大江负责家乡的事,三子江小华负责井冈山的事。这是他的遗嘱。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往事 00003 情系井冈山 2007-8-31 48256F6C00202568482573160008545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