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第二天,我就兴匆匆地去老年大学报名了,接待我的老师递给我一张开课表,我选择了文史课。不久文史班开课了,我整理好学习用品,夹在腋下,步行上学。一路上,我的心情仿佛回到半个世纪前,我夹起母亲给我做的粗布书包去上小学,有一种说不出的陌生、新鲜和快乐的情感,连脚步也比往日轻松了。
我走进教室没多久就上课了,一教室的老年同学静悄悄地听老师讲课。到课间休息时,我站起来环顾四周,突然一位老人映入我的眼帘,这多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教我们初中代数的裘士茂老师!连过去的老师也当起学生来了?我慢慢地走过去拉了老人一把:“请问您是裘老师吧?”“是呀。”老人看了我几眼,一口肯定:“你是朱余根吧!”“是的,裘老师!”我紧紧握住裘老师的手,随即师生紧紧拥抱在一起。初中毕业分别至今整整45年,想不到第一次在老年大学的文史班上相见,少年学生已变成老人,年轻教师已跨过古稀之年,过去的学生和老师现在居然成了文史班里的同学,共同聆听文史老师讲课,师生俩感叹吁嘘!从此后,师生俩同坐一张课桌,两对老花眼互相补充着笔记。
文史班里的这批老年同学读书可认真了!常有几位老人不断地走到黑板上去看字,唯恐记不完整;时而有老人站起来向老师提问,他们要弄懂每个词、句的含义。我们班上有几句顺口溜:“六十岁左右是小弟弟,七十岁左右一大批,八十岁左右多来西。”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两位同学,都是84岁。跟两位高龄同学熟悉后,我常去跟他们聊聊。看到他们整齐的笔记、灵活的动作、清楚的口语,真叫人心眼里钦佩,而更令我敬佩的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叫人乐!”
文史班里所开的余姚“人文景观”这一系列内容,贯穿着余姚几千年的历史,这些内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中教材里没教过,就是在余姚30多年的工作中也很少学到。诸老师详尽地讲述余姚尚存的几十处文物古迹,是余姚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他曾讲到“秘图山”的来由、荷药池边发生过的“续兰亭会”、浙东第一桥——“通济桥”的驰名,“胜归山”的更名,胜归山上“胡公岩”的纪念……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到今日,我才真正体会到余姚“文献名邦”丰厚的历史底蕴。
在老年大学里我感悟到了很多快乐:文史班里所学到的内容给我的人生又填补了许多知识空白,心里是那么充实快乐;在文史班里和45年前的老师同桌读书,是那么快乐;时常倾听老年同学们辉煌精彩的人生故事,是那么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