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来临之际,我心潮起伏,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1949年,我投奔丽水、缙云、永康、武义等县交界的雪峰山游击根据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第六支队教导队,为了避免株连家属,我改名换姓为陈明。
当时,我们处于国民党的包围之中,为了应对敌人突然袭击,部队每天更换驻地。白天听取政委讲授“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等课程,晚饭后就在小山村的空地上整军待发,歌唱革命歌曲,然后在围观群众目送下,身背一二十斤重的米袋、干粮、衣被等物上路,向新驻地进发。走的是山区弯弯曲曲的小道,还要翻山越岭。每逢雨天黑夜,不能用手电照明,只得撑着雨伞,一个紧跟一个艰难前进。到了新驻地,地上铺上稻草,一字排开,就匆匆上“床”。每到离敌人驻地较近的村庄过夜,为防走漏风声,就要封锁村子,只进不出。我们也只能穿着衣裤鞋子入睡,垫的稻草反复使用,从不晒太阳,加上没有条件洗澡、换洗衣裤被子,每人身上都长着许多虱子。敌人为了消灭我们,不仅使用军事围剿,还千方百计破坏我们的地下交通供应线。部队经济拮据,物资缺乏,供应紧张。部队给每人每月折价20斤大米的“工资”,但谁也没有去领。由于缺医少药,有些同志睡地铺得皮肤病疥疮,只得用中草药治疗;伤病员隐蔽在群众家中,或在森林里临时搭个茅草铺养伤病,有的同志为了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年3月6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国民党丽水、松阳两个县县长准备率领两个县的“自卫总队”700多名官兵起义,中共浙东临工委指示,由“第六支队”就近接应,并决定两个“自卫总队”起义后,分别改编为“丽(水)缙(云)永(康)武(义)人民游击支队”和“松(阳)宣(平)遂(昌)人民游击支队”,由“第六支队”派干部和知识青年到那里去。“第六支队”就指派我回金华去,任务是物色和护送进步知识青年到部队参加武装斗争。
我回到金华,学校已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先后有八名进步学生,分别在大街上、宿舍里、火车站以至车厢里被逮捕。在此险境下,我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十分警惕地物色对象,成熟一个送走一个,少则一二人,多则四五人,分别护送他(她)们去游击根据地。由于两个“自卫总队”起义,影响很大,国民党即派重兵进行合围追击,两个新成立的“人民游击支队”牺牲了四五十人。此后,为了确保物色到的对象在护送途中的安全,我就把他(她)们先护送到永康县永祥村或武义县上茭道村的两个秘密联络点,然后转送上山。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近60年了,我们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都老了,希望年轻一代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这幸福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