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城南,有一个叫走马塘的小村庄,历史上出了76名进士,被称为“进士村”。近日,记者到此采访,感受其独特的村落风格和千年积淀的文化魅力。
清廉世家忠胆铁骨
据历史记载,走马塘始建于北宋端拱年间(公元988年),当时江苏长州进士陈矜任明州(今宁波)知府,死后葬于宁波南郊茅山。其子陈轩为父守墓,带着家眷定居走马塘,至今已1000多年传38代。现村里有630户人家1600余人,以陈氏居多。
走马塘村有个1000多平方米的水塘,村外水流环绕,长年不断。塘名荷花塘,河称君子河。老人说,荷花是走马塘的村花,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之喻。而君子河则希望陈氏家族,人人都要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
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清正。陈氏8世祖陈大演带兵守边,敌寇兵临城下,劝陈投降,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破后全家皆遭杀害,朝廷追封其为“中大夫”。11世祖陈荀与奸臣贾似道抗争,后辞官返乡,朝廷多次宣诏归京,均予谢辞,绝不与奸臣同流合污。这样的故事,村民娓娓道来,充满自豪。
1000多年来,虽然走马塘出了众多名臣、高官。有的官至礼部尚书,枢密直学士,但记者在村里几乎找不到一处豪宅大院,都是普普通通的民宅,毫不起眼。
中国廉政文化与乡土文化研究者麻承照告诉记者,自宋至清,陈氏家族先后多次出现父子同榜、兄弟同榜、叔侄同榜、甚至祖孙三代同榜的情况。
千年生态水城
按照“天圆地方”的构建思路,走马塘历经千年沧桑,仍保持着完整的村屋布局。走马塘的水源于奉化江之南的山涧,从四明山、茅山流淌下来,汇入浙东的大小河流,经杭州湾出海。早在宋代,走马塘的人们就可以从家门口坐船,通过京杭大运河到达京城。
走马塘的护村河,呈长方形格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专家研究认为,走马塘水系具有多重功能,常年不断的河水既有舟楫航行之便利,也可灌溉良田、浆洗饮用、防火灭灾。在冷兵器年代,还是古村一道有效的天然屏障。
村里老人回忆说,村里原来的主要通道是活动的吊桥,白天吊桥搁在河面上,到了晚间把桥面吊起,就能将外人拒之村外。有几次,周围村庄曾发生盗匪为害之事,而走马塘凭借一河之隔,安然无恙。
走马塘的古街长约100米,沿街木结构临街房多为二层楼,保留着江南村寨固有的古朴韵味。走马塘不仅有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幽静狭长的古巷,还有众多雕刻精美的石花窗。站在高大的马头墙下,可看到一扇扇石窗,雕花镂空,质地古朴,做工浩杂精细,融合门、窗为一体,且能自由开启关闭。据说,这样的石窗,在走马塘有100多扇,能如此集中完好地保存下来,殊为不易。
专家认为,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传统村居难以保存久远,而石窗大量采用石料,可使建筑物更有效地抵御岁月风雨的侵袭。同时石头经过镂空处理,又具有良好的透气通风作用。
期待“进士村”重焕青春
令人遗憾的是,走马塘这些年来虽然名声渐响,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日益增加,但作为“进士村”,其文化抢救与村居整修相对滞后。位于村东南侧的紫来桥,风格古朴典雅,见证着古村的岁月,但桥面已铺成现代化的水泥路,两者难以协调。举目眺望,拔地而起的一大批现代钢筋水泥建筑,挤在古朴低矮的明清建筑间,破坏了古村的氛围。村里还横七竖八拉起了各种电线,既刺眼又危险。
宁波市近日已决定对走马塘进行保护性开发。根据规划,走马塘近期为修复调整阶段,主要对21座古建筑进行修复,形成4个风景区块,完成荷花池、蟹肚脐特色风貌区整治建设。接下来,要改造旧村老街,建设君子河进士文化区和紫来桥民俗文化区。届时,一个新的走马塘将出现在浙东。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