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军民关系特别密切,部队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其中一件爱民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48年春天,敌人重点进攻山东虽被粉碎,但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当时鲁中南军区机关,从鲁中转到鲁南蓝陵县的一个地方,司、政、后分别在各村入驻,政治部驻在一个几十户的小村。刚住下,民运科的同志就分别到各户调查访问,体察民情。由于战争,当地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不仅没有粮食,而且没有劳力,青壮年都参军或当民工支前了,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那些军烈属就更加困难。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如不及时耕种,就别想有收成了,各家各户为此着急!政治部领导听取民运科的报告后,立即转告军区首长,作出两项决定:一是军区机关从进驻的第一天起,在一个月内,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粮食,分发给当地群众;二是机关所有人员在完成支前任务的前提下,尽量挤出时间,轮流帮助驻地群众耕地播种。
要播种先要把田翻一遍,这一带全是旱地,没有牛也没有驴,只能人工拉犁,天旱地硬,真是件费力气的活儿。一般是六、七人一组,选一个较内行的扶犁,其他人肩拉不同长短的绳子在前面拉。绳子拴的位置也有讲究,不然耕的深浅不一,力量不能集中,也不能持久。
我在的一组共七人,都是政治部的人员,我当时是政教科科长。我们小组由民运科长扶犁,他入伍前就是耕田好手,我们耕的田,深浅一致,间隔均匀,纵横笔直,拉的人也较省力,路过的群众都伸出大拇指称赞。
由于节粮,每顿饭每人只发两个黑面馒头,其余喝稀饭或糊糊,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再加上干体力活,肚子总是咕咕叫,心慌得厉害就喝点水,但大家仍然士气高昂,有说有笑,谁也不叫苦,谁也不偷懒。
由于部队的带头和影响,各村都掀起了耕种热潮。看到部队女同志拉犁,那些受旧风俗影响不愿外出的小媳妇、大姑娘也都外出干活了,野外到处都是欢快的劳动人群。不到半个月,这一带的地全部耕种完毕,群众十分感激子弟兵。
部队要离开前,在村前广场整队待发,各部门按顺序整齐坐着,两旁挤满了前来欢送的群众。忽然从正面远处,一位花白头发、有些驼背的老大娘,手拄木棍蹒跚地走来,快到中心讲话人的位置时,她急忙走了几步要跪下给部队叩头表示感谢,幸亏坐在前面的王干事跑步向前将她扶住。原来她是村头那位孤独老大娘,她的土地耕种全部是部队帮她完成的,连种子都没让她出,她站在队伍前泪流满面,颤抖的嘴一张一张,但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民运科长叫一位同志将炊事班备用的小米拿了一袋,和王干事共同搀扶着把老大娘送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