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句老话:“孩子盼过年,大人盼种田”。而对孩提时的我来说,更盼五月初五端午节,因为在这个节气里,有迷人的香包和我爱吃的粽子。
说起端午香包,在我家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多数香包是用布料做成的,里面放入雄黄香药之类的东西,小孩子戴在身上可以防止蚊虫的叮咬。村里有新婚的女子,娘家在第一年里就要送上一个大型的“香包娃娃”,即用布料做成小娃娃的样子,在端午节那天送到出嫁女儿的夫家去,以示送子送福,人丁兴旺。记忆中每年端午节,母亲总是最忙的人,常常被人请去给嫁出去的女儿做“娃娃”。据父亲说,母亲还未出嫁时,就在外婆的指导下,做得一手好香包。她做工精细,是远近闻名、旁人莫及的。母亲的香包做得极为秀气,从十二生肖、四季花卉到大小的娃娃,无不栩栩如生、逼真可爱,一抬眼就觉得憨态可掬。每到端午来临前,母亲便开始把柜子里平时积攒下来的各色碎布片拿出来一一整理好。布片大都是绸缎之类的料子,这都是平时制衣后留下的边脚料,色彩极其鲜艳,很适合做香包的材料。在整理的同时,母亲已经胸有成竹,盘算好了每块布料的用途,精心地制成一个个香包,在端午节那天,挂在我们姐弟们的身上,这些香包让村里其他孩子羡慕不已。端午节那天,雄黄与香药的气味,在村头巷尾弥漫开来。
每逢端午节,我的家乡几乎户户都要包粽子。母亲包粽子也可说得上是个能手。她包粽子是十分讲究用料的。首先是箬叶,必须要新鲜,又阔又嫩。阔箬叶才能包大粽子,而新鲜的箬叶包粽子,会有一股独特的清香,煮熟后,这股清香渗透到糯米里,吃起来更觉得香糯可口。母亲对糯米的挑选,也很仔细,每次包粽子前,几乎是一粒一粒地挑拣,然后反复淘洗,再浸起来,尔后适量放入箬兜内紧紧裹住,然后扎紧,放入锅里煮上片刻,我们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了。母亲包粽子并非清一色的白粽,有的还加上一些赤豆、红枣之类的佐料,使之美观可口。在模样上,也不会是单纯的三角粽,有时候还包一些乌龟粽、多角粽,这往往把我们逗得乐不可支。
岁月如流水,无数个端午节在成长中已经淡忘,而母亲制香包、包粽子的端午节,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如今,又逢端午节,闭目暇想间,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空气中又有了那时候香包和粽子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