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徽州人有一个很别致的雅号,叫做“徽骆驼”。这次赴安徽青阳县九华山出席一次笔会,沿途目睹与领略“徽骆驼”的风采,感慨颇多。
所谓“徽骆驼”,据说最早是由明末一位兵部侍郎提出来的。徽州山多,生活艰苦,自古就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民谣。所以,这位出身于徽州的兵部侍郎,有感于乡亲们的生活节俭和刻苦耐劳,就给徽州人冠以这么一个雅号。这对于生活在万山丛中、任劳任怨、不畏艰辛、出外谋生的徽州人来说,真是一个入木三分的譬喻。籍贯徽州的胡适先生,也很赞许这个雅号,还为此作过一幅“努力做徽骆驼”的题词,鼓励徽州老乡发扬“徽骆驼”精神。
我对“徽骆驼”的印象,最初是由一尊石雕大骆驼引起的。这是从九华山下山的当晚,导游安排我们在屯溪的“徽骆驼餐馆”用膳。在屯溪,它算得上是一家大餐馆。特别是在馆前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雕骆驼,因而更加引人注目。
但对“徽骆驼”生动形象的直接感动,却产生于休宁县的齐云山上。齐云山重岚迭嶂,道观林立,一条高高低低、弯弯曲曲的山道,绵延数里,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那天,我们在山道上邂逅了一位约摸四十来岁的女山民。她肩上挑着百把斤担子,艰难地在山道上跋涉。我气喘吁吁地跟在她的后面,与她聊起了家常……
原来,她丈夫早亡,留下了两个女儿,由她抚养成人。一个从小生病,一个在读高中,所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现在,她从山下为山上的一家商店挑运日用品,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0元,以此贴补家用。我问她体力如何,是否吃得消?不料,她突然停下了脚步,用柱棒撑好了担子,便倏地拉开了衣领,向我露出了她的肩头:只见一道深紫色的印痕,像车辙一样嵌在她的肩头上。她说:“你看我吃不吃得消?我这是没有办法啊!”
一刹那间,我想起了徽州人的雅号,想起了屯溪那只石雕的大骆驼。她抗击命运,负重求生,在没有办法之中走出了办法,显得是何等的顽强!我仿佛眼前一亮,觉得她就是一只不屈的“徽骆驼”,巍巍然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