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5月21日早晨,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挖开了敦煌莫高窟北端七佛殿下第16号窟的积沙。从那一刻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辉煌的文化宝库便现世于中华大地。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汉代起,敦煌为辖六县之郡。东汉大家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南北长约1600米。起建年代大约在公元364年至公元366年之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最盛时曾有石窟千余,号称千佛崖、千佛洞。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至今,保存在编的洞窟仍有492个、彩塑2415身、壁画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
汉代起,敦煌作为西陲重镇,一直是兵家互争之地。每次兵灾之际,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难。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西夏之乱祸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祸他乡,遂把不便带走的经卷、文书、绣画、法器等,都封闭在一个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并绘上壁画。然而,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这个秘室便盛着数万件“宝藏”,静静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4万多件。1907年、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文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损失。春 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