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梅兰芳应邀到苏联演出。抵达莫斯科时苏方已成立了一个“梅兰芳招待委员会”。梅兰芳在苏演出三周,取得极大成功,并同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亡苏联的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荟萃一堂。国际戏剧界称他们三人代表着“世界三大演剧体系”。三大演剧体系代表人物的聚会是近代戏剧史的盛事,也是梅兰芳艺术生涯的重大事件。
在苏期间,梅兰芳同多位艺术家结下深厚友谊。
梅兰芳刚到莫斯科时,“梅兰芳招待委员会”中最年轻的一位成员引起他的注意。那人英俊潇洒,一头卷发,一双蓝色大眼睛,最引人注目的是脑袋大得出奇,前额高得出奇。经介绍得知这是电影导演爱森斯坦!梅兰芳早就仰慕其大名,心想,这么大的头颅和前额说明他智慧超群,所以成为世界级大师!
爱森斯坦看了梅兰芳的演出,对中国京剧那种不拘于形似而追求神似、在讲究形神兼备的同时侧重神韵的艺术特色十分欣赏,认为电影艺术能从中学到许多东西。爱森斯坦对梅兰芳的精湛演技也推崇备至,邀请他拍摄一段有声电影,为的是放映给没有机会看他演出的广大民众观看。梅兰芳同意了,选定剧目为《虹霓关》里东方氏和王伯党对枪歌舞那一场。
拍片那天晚上,他俩先商讨如何拍摄。梅兰芳希望把剧中两个人物全拍进去,多用中景、全景,少用特写与近景。他认为这样才能充分表现中国京剧的特点。
爱森斯坦说:“我尊重您的意见,但特写镜头还得穿插进去,因为苏联观众多么希望能清楚地看到您啊!”
见爱森斯坦如此诚恳,梅兰芳只好本着演员服从导演的原则,不再提出异议了。开始拍摄已是午夜12点。
当时苏联拍电影的条件十分艰苦。拍拍停停,停停拍拍,拍短短几分钟的一段影片,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头上的水纱网子勒了五六个小时,两位演员早就疲惫不堪。而乐队队员们更显得不耐烦,还未拍完就收拾乐器了。经梅兰芳劝说,大家总算把镜头拍完了,此时已快天亮。
爱森斯坦曾有言在先:“咱们现在是好朋友,但进了摄影棚可别恨我啊!有时因意见不合,演员和导演会成仇人的。”
直到电影拍摄完毕,梅兰芳才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不过他们成了更好的朋友。梅兰芳深深体会到电影工作者的艰辛,不由得对爱森斯坦肃然起敬。爱森斯坦也说:“通过今天的合作,我认为您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艺术家。”
龙 飞/文
摘自《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