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金华一中(原金华中学)已经100多岁了,在众多老师中,冯薰南老师最使我终生难忘。
我是1941年9月考入金华中学初中部的公费生。当时,由于日寇飞机经常对金华市区狂轰滥炸,学校被迫迁到乡下。高中部设在澧浦区的蒲塘和长庚,初中部设在灵山、山南和方山。我在方山初中部读了一年书。1942年端午节前后,日寇大举进攻浙江、江西,金华很快沦入敌手。为了不当亡国奴,我们1000多名学生颠沛流离,长途跋涉到缙云壶镇区的金竹村和棠慈村,从此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艰苦生活。
金竹和棠慈距壶镇约15公里,要翻越两座大山。我们住在一座大祠堂里,学生睡在地板上,老师住在木板房里。楼上是宿舍,楼下是教室。祠堂年久失修,楼板破损,晚上臭虫成群,夏天蚊子乱飞。当时教师每月工资非常微薄,但依然尽心教书育人。这其中,最令我“高山仰止”的就是英语老师冯薰南先生。
冯老师是义乌赤岸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他学识渊博,教学认真,能当场把唐诗翻译成英文,英汉对照,教学效果很好。
我在棠慈大祠堂读书生活期间,由于被臭虫咬破皮肤受到细菌感染,得了可怕的“背痈”。冯老师懂中医,他检查了我的病情后开了一帖中药,冯师母煎好喂给我喝,把我从死亡边缘拉回。我能有今天,冯老师的恩情永远铭记在心。朱和舫(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