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物
3  4  
PDF 版
· 毛泽东亲自宴请过的老劳模
· “钱”迷罗继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8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毛泽东亲自宴请过的老劳模
——访新中国第一代列车长李静华
  在吉林市,有一位84岁的老人,他作为解放初期第一代共和国的列车长、老英模,不仅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他就是李静华。不久前,笔者来到老人的住所,听他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带领500旅客成功脱险

  1948年,贫农出身的李静华有幸成为吉林铁路分局吉林列车段第一代列车长。当时,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末期,那时的吉林虽然已经解放,但是,长春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做着最后的挣扎。所以,李静华负责的列车只能从吉林开往九台。

  1948年6月,列车载着500余名旅客开往九台,当快驶到土门岭时,李静华接到上级指示:敌机可能炸毁此趟列车,上级指示他,在土门岭山洞躲避,并随时等待命令,没有命令不得开车。李静华马上命令火车司机加速行驶。老人回忆,当时车上主要是军政人员,还有一小部分是商人与农民,一旦发生事故,对党、国家和人民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就在他们即将接近土门岭山洞时,敌人一架“野马式”战斗机咆哮着向列车疯狂袭来。就在车身进入山洞的一刹那,山洞外就响起了敌机轰炸的声音。当时,敌机使用机关炮进行疯狂扫射,倘若列车晚几分钟,后果不可设想。敌机扫射了近十分钟后,便灰溜溜地向吉林方向飞去。本来一切都趋于平静,可是一场大的灾难再次悄悄地向他们逼近。当时,由于列车处于停驶状态,列车锅炉已经停止燃烧,煤烟与蒸汽弥漫了整个山洞,出于对旅客人身健康安全着想,李静华下令紧急疏散车上所有旅客,他会同列车工作人员把旅客全部转移到就近的一座小山上,等待上级发车命令。就在他们把旅客全部转移出来时,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随即,整个山洞的中间部分坍塌。列车除了前后三节车厢完好外,其它车厢全部摧毁。后来,就靠着幸存的三节车厢,把旅客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迎接“车生”,成为全国名人

  1949年2月,随着长春、沈阳等城市的相继解放,吉林开往九台的列车已经停运。而吉林至沈阳的列车全线贯通。李静华作为吉林开往沈阳的“群众号”列车的第一包乘组的负责人,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

  驶上了新中国的列车,李静华带领列车包乘组的同志想方设法为旅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当时的列车除了软席、卧车外,他还把列车分为母婴车、餐车、服务车等,并设立了茶水、巡回书库、救急药箱等。他还在全路率先创新工作方法,制定了固定同班制、会议制、安全小组制、集体劳动制、三检制、三签制和集体学习制。虽然当时列车服务人员少(一个人要照看三节车厢),但是,他们送给旅客的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在那时,只要旅客有困难,他们都会竭尽全力帮助解决。那段日子,只要是老、弱、病、残,李静华都会带领其他同志背、扶这些特困群体,并给他们端茶倒水。

  一次,当李静华听说有一批参加淮海战役的伤员要在沈阳乘坐他们的“群众号”,于是,李静华带领列车员早早地来到沈阳天桥等待着这些功臣。见到他们,李静华及同志们像亲人一样把他们从站台一个一个地背上了车。在车上,李静华带领其他同志为他们送书送报不说,还专门为他们熬好了大米粥,并一口一口地像喂孩子一样精心地照料他们。当时,这些伤员非常感动。事后,他们向吉林分局领导表示感谢。

  1949年5月23日,当“群众号”列车返回吉林站时,因前边车站列车发生脱轨事故,被迫停在抚顺站等待命令。夜已深,列车仍然不能开走,这时,有些旅客慌了神。李静华和列车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做旅客思想工作,稳定情绪。由于长时间滞留,列车上水已经用完了,食品卖光了,旅客有些骚动。这时,只见站台上出现了一批妇女、儿童,他们正端着热呼呼的饭菜向旅客走来。后来旅客才知道,原来是李静华发动职工家属,特意为旅客做了饭菜。就这样,他们第二天终于顺利地返回了吉林。

  1949年6月30日,列车行驶到清原——英额门站时,车内有一孕妇将要临产,车厢里一下子紧张起来。列车长李静华一边安排工作人员为这名妇女特制产房,一边通过广播寻找大夫。不到几分钟,就有一位助产士赶来,并在一位老大娘的协助下,帮助临产妇人顺利地生下了小孩。李静华还专门为产妇煮了鸡蛋和小米粥。到达沈阳站后,他又派两名同志专程护送这位妇女回到了家。后来,这名妇女的爱人亲自来到列车上向他们表示感谢,并为孩子取名“车生”。

  李静华的事迹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等媒体纷纷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专门为此事拍摄了一部近20分钟的专题记录片《人民的列车上》。1951年,李静华的事迹被教育部编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李静华成了名人。

  

  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

  1950年9月26日,是李静华老人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他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来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暨全国农工兵代表劳动英雄模范大会”。当时,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英雄模范代表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右侧的观礼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则在天安门正中的主城楼上。当他看到海、陆、航空部队排着整齐的队伍,接受国家领导人检阅,那场景让他感到振奋,终身难忘。

  当日下午6点30分,在北京饭店的宴会厅内,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出席宴会的英模。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向英模代表一一敬酒。每每忆起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李静华的内心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宴会结束后,刘少奇、朱德亲自在他的纪念册上签字留念。

  

  郭沫若亲笔题词

  1950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李静华被上级领导调到了“国际号”列车,这趟国际列车是从北京通往满洲里。当时,在航空并不发达的中国,这趟国际列车是连接苏联与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友好往来的唯一通道。据李静华老人回忆,当时乘坐此次列车的都是国内军政要人与国际友人。

  1950年11月16日,世界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在华沙举行。10月30日,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登上了李静华的“国际号”列车。在列车上,李静华及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周到、热情而又安全地服务着。没有想到,这一切,都被郭沫若看在眼里。

  11月2日,郭沫若先生感慨之余挥笔题词:李静华同志暨全体工作同志们:我们此次出席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从首都直达国境边界,一路上获得了你们的热情的照拂和周详的警卫,感到十分欣幸,谨此谢忱!我们十分高兴地接受你们的委托,一定把你们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坚强决心,带到大会上去!胜利一定属于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

  接过郭沫若手中的题词,李静华有一种不辱使命的感觉。这是对他人生的一次激励。直到如今,老人依然珍藏着郭沫若先生的手迹。

  

  夕阳余辉满春秋

  1984年,在客运部门工作了37年的李静华老人离休了,但他离休还不到一个月,就主动给分局党委写了一封信,要求领导给分配工作,并提出:一不要报酬;二不要职衔;三不要任何待遇。在得到领导批准后,李静华主动要求参加了分局工作组,到各个站段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从此,在吉林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路沿线,依然能看到李静华老人的身影。

  就在那年的4月1日,由于铁路新运行图开始实行,为了调查了解新情况,帮助基层站段摸索规律,他当天晚上便蹬上了列车,一边了解情况,一边帮助列车员工作。听说吉哈线列车经常晚点,李静华刚从北京回来,没顾上休息,紧接着就上了去哈尔滨的列车。回程时,列车运行了近8个小时,李静华整整忙了一路。他和调度所的同志一起,详细记录下了每个站的到发时间,终于弄清了晚点的原因。到达后,他向科里写了详细的书面汇报,对这趟列车晚点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意见。后来,经过几个方面的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问题,保证了这趟列车的正点运行。仅1984年,他就先后跑了20多个站,50多趟列车。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为吉林铁路分局行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离休后的李静华老人还是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为吉林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做出贡献。截止目前,他深入到吉林省、市各中小学及铁路沿线各部门做典型教育报告上百场,惠及人数近万人。由此,2005年9月,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李静华老人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如今,已过耄耋之年的李静华老人仍然没有停下他那前进的脚步。“我是在新中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我感到塌实,”老人说。

  钟义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