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物
3  4  
PDF 版
· 毛泽东亲自宴请过的老劳模
· “钱”迷罗继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钱”迷罗继仁
—— 一个老农的收藏故事 金刚平  金晓亮
  义乌市稠城全宅村,有个63岁的农民叫罗继仁,是个远近闻名的“钱”迷。20多年来,他收藏了上千枚中外钱币,并就这些钱币的发行时间、制造方式、发行数量等有关资料一一作了注解。去年以来,他曾先后在义乌市博物馆、绣湖公园、尚经小学内举办过展览。

  一个农民要收藏钱币谈何容易。罗继仁平时生活上极为节俭,穿着朴素,至今没购买、使用过手机。手里拎着一只普通纸袋,看起来就是一个很地道的农民。可在钱币收藏上,他却很舍得,20年来花了30多万元,收集了上千枚中外钱币,古至秦朝铜钱,新至第五套人民币,种类繁多。

  罗继仁说:最初开始收藏钱币纯属偶然,只是闲来无事的一种消遣。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收集得越多越停不下来,有了一枚就想找到全套,后来渐渐成了自己的爱好,无法割舍。收集钱币,既花时间又费钱,开始家里人都不同意。现在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了,只要我身体健康,他们反而支持我能老有所乐,愿意出钱让我收集。

  回想起收集钱币之初,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罗继仁只得经常去杭州请人作钱币鉴定,常去逛一些钱币市场,向那些老收藏家请教。他还专门买了相关书籍,订了《中国钱币》等一些杂志进行学习、钻研。

  “钱币的世界很深奥,要弄懂它很不容易,可你了解得越多越发喜欢。”他说,每一枚钱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他随手拿出几张钱币,如数家珍:比如说中国人民银行第一套人民币“一仟元”,实景是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人民自行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重大桥,桥的下边是一片良田和江水,暗喻着工农业的发展和旱涝保收的前景。还有一张面值“贰角”的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套人民币,纸币的右侧有一列火车,命名为“毛泽东号”,1946年10月30日诞生于哈尔滨机务段,1949年3月南下,入丰台机务段,1985年后陈列在铁道部科学技术馆。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套人民币面值“叁元”的纸币,1955年3月发行,当时敌对势力猖獗,大量假币涌入,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而特别发行这种面值的人民币……

  罗继仁出身于农民家庭,没读过几天书,然而收藏钱币使他满腹经纶。他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许多有关钱币的知识,都是他零星半点,读书、看报、听收音机、看电视得来的。

  对于一个爱好收藏的人来说,快乐和痛苦都在寻寻觅觅中。明知其有,而长久未能如愿以偿时,内心的焦灼无以言表。当有一天,终于得到时,那份快乐同样只可意会。如那张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套人民币,1957年12月发行、1964年停止使用的“拾圆”币的收藏,他就颇费周折,也不知跑了多少地方,皆未能如愿。直到去年,通过媒体,他表达了自己对这枚钱币的深深渴望,总算有了回应。为此,他花了1万多元钱。这张纸币的两大特征:大票幅、大白边,即较之其它纸币,它显得特别大,纸币四周空白区域格外醒目。

  收藏钱币,使罗继仁感到生活更充实。为了解更多钱币方面的知识,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地理、年鉴、方志、图谱方面的书,并用心记住。为给钱币配上说明,他又经常练习书法。为了丰富藏品,他常常走南闯北,这使他拥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举多得!罗继仁如是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