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情感
3  4  
PDF 版
· 想起那年下乡抗洪排涝
· 剥绵兜
· 想念解放绍兴的战友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5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想起那年下乡抗洪排涝
陈振庭
  岁月匆匆,往事难忘。每当翻看这张老照片时,我就会回想起1954年下乡抗洪排涝的情景。临时搭起一只只竹排,职工乘着它到对岸排涝车水,撑篙的那个人就是我。

  那年6月梅雨季节,遇到了百年大水,湖州地区的数万亩农田淹没在汪洋之中,苕溪港杭长大桥水位高达5.57米(年均水位为3.05米)。我们响应号召,在总工会的组织下,近400人来到受灾最严重的城南道场乡,支援抗洪排涝。那里的福山、黄墅等4个村,2000多亩水田积水高达1.6米。靠港堤岸多处危在旦夕,眼看这年水稻无法种下,农民们叫苦连天。

  我们来到抗灾第一线后,主要任务就是帮助车水排涝。解放初期,农业抗击旱涝的机械设备几乎没有,大家只有用土办法:每个田亩车口排列了五六部老式水车,靠人立在轴上脚踏车水,劳动强度很大。开始时很不习惯,脚都弄破了皮。千余部木水车在田野里奋战,晚上还要到堤岸上巡逻,发现险段立即打桩。中途休息或吃饭都是到临时搭起的竹排上,很晚才回村庄,睡在农民家的地铺上。这样的艰苦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平生的一次考验,但大家都知道“无农不稳,无粮必乱”的道理。

  我们与当地农民一起奋战了20多天,终于把田中积水全部抽干,农民能插上秧后大家才返城。自从60年代初,政府帮助建起城南部水湾翻站后,那里的低洼田便摆脱了山洪的袭击,洪涝灾害一去不复返了。

  50多年过去了,我从青年变为古稀之人。今天的农村面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口袋里富了,住房越造越漂亮,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