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年年难过年年过,过年是穷家富户都要过的。那时侯,穷人多,过年能吃上顿饱饭便是最大的奢望,所以老人记忆中的过年成了“吃年”,至于穿新衣,只是想想而已。“扯上二尺红头绳,欢欢喜喜过个年”是旧时大多数人过年的写照。
大户人家旧时过年很是气派,进入腊月门,女人们就开始为吃的做准备。忙着做面食,用木头卡子扣“金鱼”、“元宝”等面馍,做枣饽饽。做好后,放到大锅里蒸熟,凉透后,放天井大瓮里,盖上被子和盖子,能放一正月。那时天冷没冰箱,放瓮里是个好选择。到大年三十,大人指挥着贴对联,给烧纸砸铜钱印,香火都是提前备好了的。天刚擦黑,族长一声令下,每家男人打着灯笼、提着香火,浩浩荡荡去上坟。纸烧完后,嘴里喊着“老爹老妈回家过年”,用灯笼引路,把祖宗请回家。这时家中在正间早已摆好供桌,墙上挂好“柱子”——就是宗谱。祭祖时,外人不能随便串门,到初二,送完年后,宗谱藏起,外人才可来,这就是为什么女婿初三上门的来历。
早过年、晚送年,年三十的鞭炮声炸起,新年开始了。小孩子换了新衣服、打上灯笼,到长辈处拜年,磕头后能拿到压岁钱,大街上到处是拜年的人群。
初一太阳升起,村里开始热闹起来,踩高跷、划龙船、舞狮子比赛,过后几天是演大戏。村里设有“同乐会”,负责大型的文体活动,由村里大户人家出资,过年时组织到有头脸的人家拜年,其中扮演旦角的演员最受欢迎,吃饭时都安排在正席。有小买卖的掌柜正月不开门,但比平时更忙,给保长、乡长、警察和有头脸的人家送礼。这时麻将桌摆到正月底,故意把大头钱输掉,礼就送到了。就怕赢钱,走不了了,一正月办不成别的事,天天盼早日把礼钱输掉。
年急速而过,青黄不接的二月不期而至,勒勒裤腰带,开始在农田里忙活。回忆刚过去的年,使劲在地里使劲,心里期盼,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