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情感
3  4  
PDF 版
陪苏联客人游西湖
我家的打气筒
车的回忆
一双皮鞋的回忆
在安徽的抗战岁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家的打气筒
徐相恒
    30年前,父亲因病离休,我们全家从部队回到了农村老家,一只用了好几年的打气筒也随着我们回到了家乡。就是这只普通的打气筒,引来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有自行车就离不开打气筒。那年月有自行车的人家不多,备有打气筒的就更少了。那时打个气很不方便,万一车子没了气,得跑到几里地之外的修车铺,花上两分钱打一次气。

    时间长了,大伙渐渐知道我家有打气筒。刚开始只是左邻右舍来借,后来几乎全村人都借用我家的这只打气筒,再后来前后村的、过路的也到我家来借。

    父亲身体不好,有心脏病,每天中午都得睡会儿觉,这个时候他最怕吵。农村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而且特别实在,啥时想用打气筒就啥时来借。有一次,因借打气筒动静太大惊醒了父亲,引起父亲心脏病发作,把我们全家吓坏了。我们了解父母的为人:父亲是老军人,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的一贯宗旨,总是竭尽所能为别人多做点事;母亲是那种用乡亲们的话说“脾气最好”的人。尽管乡亲们借打气筒会影响到父亲的休息,可父母绝不会因此而不再往外借,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矛盾。

    于是,天暖了,每当休息时,母亲就拿着针线活和小板凳,带上打气筒到大门口坐着,一边做活一边等借打气筒的人。天冷了,母亲就穿上父亲的军大衣,在院子里或收拾院子或溜达着等人来。一年里,母亲几乎天天如此。

    后来,我们姐弟几个陆续到外地工作,父母也渐渐老了,决定搬出来跟我们一起住。父母在家乡住了近10个年头,这期间用坏过两只打气筒。搬家时,父母把刚买的第三只打气筒留在了叔叔家。我们明白父母的心思,他们是想让我家的打气筒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