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有架木制独轮手推车,那是父亲用来装运货物,赚脚力钱养家糊口的工具。每次父亲外出运货,车前会系根麻绳,要我在前面拉,为其分担辛劳。父亲身强力壮,独轮车能装载三四百公斤的货。车行上坡时,我在前面拉,父亲用力推,一段上坡路走完,父子俩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天干下来,我的双肩发痛、两脚发酸。父亲疼爱我,每次货物运到目的地卸下后,就叫我坐到空车上,由他推着回家,我因此而享受着无私的父爱。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参军超期服役那年,母亲托人在邻村给我介绍了对象。姑娘是我初中同学,我俩一见钟情。可到订婚时,女方父母提出要“三转一响”的聘礼(即自行车、缝衣机、手表和收音机)。那是个“越穷越光荣”的年代,农家要买齐这4件东西比如今买套商品房还难。父母节衣缩食、勒紧腰带过日子,总算给我筹集了“两转一响”,就缺辆自行车了,写信来叫我想办法。当时一辆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是156元,这对一个月只拿16元津贴的我来说,是很大一个数字。无奈,我几次写信恳求女方免去“一转”,可她家就是不同意。于是,我一气之下把这门亲事“吹”了。后来,母亲为了这桩婚事几次流下伤心的眼泪。
星转月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和富裕,自行车再也不是稀罕的交通工具,电动车、摩托车甚至小汽车也逐渐走进百姓家。去年,儿子家和女儿家都买了小汽车,女儿买的是红色“别克”,儿子买的是国产“红旗”。驾车上下班可气派了,尤其节日长假,全家人坐上小汽车一路风的远行。一天,儿子说:“老爸,现在70岁以内都可以学驾驶,您赶紧学会了,我也给您买一辆!”我心里一阵幸福,真想亲自尝尝开车的滋味。
从独轮手推车到双轮自行车,再到四轮汽车,这其中有过辛酸,也有过甜美。正是这些甜酸苦辣,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