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竺可桢校长二三事
我与耀邦共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竺可桢校长二三事
吕洪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吕荣山教授,今年86岁了,因为是我的同宗,又是同乡,常常对我说起年轻时的旧事,对自己所亲见亲历的往事,恐有被堙没的可能,便嘱我为之撰述。下面就是他讲给我听的关于竺校长在遵湄的几件小事,从中可见竺可桢的高尚情操和伟岸人格。

    开会讲话不能用天文时,只能用物理时

    抗战时期,浙大西迁,1940年1月到达贵州遵义,先后办学7年。当时,有的在遵义,有的在湄潭,有的在永兴。就是在遵义,师生们住得也很分散,因此战时开会是很不容易的事。竺校长历来主张开会要紧凑、简短、扼要。可是有一次,在学校举行的纪念会上,理学院院长胡刚复在台上演讲,时间很长,快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还滔滔不绝。台下听众已有点不耐烦,开始交头接耳。竺校长几次给他打手势,要他快点结束,可他还是“再讲几分钟”。这时竺校长说:“你是物理学家,怎么开会讲话不用物理时,偏用天文时!”便一把把他拖下台去,台下一片掌声和笑声。其时胡院长到底讲了点什么,很多人会后便都记不起来了,唯独竺校长的这句话,大家至今还记得。

    接待上司和外国人,是一说一,是二说二

    浙大在遵义办学,地处西南边陲的偏远山区,但由于千余师生逶迤七大省区,全程二千六百多公里,如此壮举确也为世人瞩目,因此,学校也有一些外事接待。对此,竺校长一开始便主张不浮夸、不虚饰,是一说一,是二说二,让来访者自作判断与评价。

    1940年底,民国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到遵义的浙大视察。这时离他批准浙大从广西宜山迁移贵州遵义的时间不到一年,竺校长安排接待陈立夫既不摆宴,也不送礼,只是让他们到各处走走看看,然后请部长作一次演讲。陈在演讲中特别“弹劾”浙大学生的校纪校风,说“在一处地方见到很多烟蒂,学生居然吸烟成风。”竺校长坐在陈立夫旁边,一听此言,便抢着插话:“个别学生吸烟是有的,要说‘吸烟成风’,这是夸大,因为这里生活条件很艰苦,学生手里没有钱,不可能都去买烟吸。”

    竺校长说话行事,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这还可以从下面这件事中得到证明。1944年,英国专家代表团、剑桥大学生物学家李约瑟博士一行到浙大参观,后来又应邀参加中国科学社在湄潭举行的1944年化学物理年会,两次原定的时间都很短,但李认为可看的东西甚多,一再延后。期间浙大有关部门并没特别向他介绍什么,他却对浙大在如此艰苦条件下办学,学术空气之浓、科研成果之多、水平之高,十分惊叹,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接待时,竺校长穿戴与平时一样,脚穿一双草绿色球鞋,人又瘦小,与李约瑟的身材、仪态相比,不免有点寒碜,而最后李对竺的印象却是“伟哉斯人”。

    与学生一起游泳,是为了缩短距离,便于拉家常

    在遵湄时期,艰苦的物质条件没有难倒浙大师生,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校园气氛始终严肃活泼,早锻炼、晚散步,闲时打打桥牌,特别是夏季,游泳成为大家一项特别喜爱的活动。每次竺校长来到湄潭,总要挤出时间与学生一起游泳(竺校长还喜欢冬泳)。

    竺校长说:“我与学生一起游泳,是为了缩短距离,便于拉家常。”他除了忙于学校的行政工作之外,还常常下课堂听课,观看师生的文艺演出,参与班级举办的联欢等。竺校长的旧体诗写得好,也常同老师们在一起吟诗填词,品茗谈心。

    由于竺校长与师生打成一片,因此也常能听到大家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时年70岁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