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
以善为笔绘共富民生新图景
本报记者 戴虹红
在杭州西湖西南隅的群山间,转塘街道慈母桥村的青石板路上,流传着一段温情故事——明代官员葛寅亮为纪念母亲而建桥,“慈母桥”之名自此镌刻于村落的基因之中。
从慈母桥畔的温情传说,到覆盖全街道的慈善网络;从“老有康养”的民生温度,到“以孝善治”的治理智慧,转塘街道正以“善”为笔,精心描绘着一幅“人人向善、家家和睦、村村共富”的动人画卷。
◆ “老有康养”:让暮年生活满是烟火与暖意
“阿婆,今天的红烧肉炖得软乎,您多吃点。”在老年食堂里,工作人员正为老人添菜。如此温馨的场景,在转塘街道25家实现村社全覆盖的老年食堂里每日上演。作为街道“老有康养”的重要一环,这些食堂借助“物业+配送”模式,打通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转塘街道深耕慈孝文化,将“善”的种子广泛播撒。近一年来,街道累计投入慈善资金约4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000余人次;“遐龄助老 守望夕阳”“心连心 共融未来”等项目为老人、残疾人定制帮扶方案;近2000位特殊群体的“益联保”保单更织密了保障网络。这些举措让“西湖区慈善示范街道”的荣誉更加实至名归。
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上,转塘街道构建起“1家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家村社照料中心”的完善体系,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健康监测、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街道还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从健康讲座到节日联欢,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既充实又热闹。在慈母桥村,常见老人们安坐于文化礼堂的长椅上,聆听村歌《念慈》,闲话家常,岁月的安稳与幸福,在歌声与笑语中缓缓流淌。
◆ 慈孝铸魂:从“文化基因”到“善治密码”
“章苹苹照顾患病公婆十年如一日,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慈母桥村的文化长廊里,村民们驻足于“慈孝榜”前交口称赞。作为“以孝治村”的典型,章苹苹获评西湖区“孝老爱亲模范”,成为激励乡邻的精神力量。
转塘街道将“孝”这一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基层治理的“金钥匙”。街道在各村社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媳妇”评选,挖掘身边的孝老爱亲典型;通过绘制“游子吟”主题墙绘、打造慈孝漫画长廊,让慈孝文化变得可视可感;更将家风建设深度融入乡风文明培育,以“一家孝”带动“全村和”。
◆ 品牌赋能:让慈孝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步入慈母桥村的亲子运动主题公园,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认养“慈孝竹”。在文化礼堂,非遗手工课、亲子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定期开展,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孝”的内涵。作为街道着力打造的青少年慈孝教育基地,这里不仅是市级嵌入式体育服务设施的标志性成果,更成为传承与弘扬慈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转塘街道的慈孝文化品牌建设再添新动能——总投入200万元的慈善主题公园项目已正式立项。公园以慈孝文化为核心,融合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文化,形成“一轴两核心”(慈孝轴串联善行公园与善乐公园)布局,将建设成集文化展示、休闲互动、慈善宣传于一体的“慈善示范基地”。
专家点评
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陆文荣:慈母桥村流传的孝道故事,在人们内心种下了“母慈子孝”的价值观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属地政府及社区围绕这些故事传说,系统设计并构建了助老为老的服务制度体系与社会支持网络,进一步将这种理念制度化、客观化。这就使得孝的价值观内核与孝的制度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转塘地区宝贵的善治资源。
书记有话说
转塘街道党工委书记 严超:转塘街道始终以“慈善为本、和谐共富”为引领,将慈孝文化深度融入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全过程:一是完善机制,聚焦“老有康养”,着力健全街道、村社、网格三级养老服务体系;二是精进服务,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精神关怀;三是文化赋能,以“最美”系列评选、慈善主题公园建设等为载体,不断赋予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未来,街道将以慈孝文化为重要纽带,开创政府有力引领、社会多元协同、代际和谐共融的共同富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