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3版:乐游

一叶“砚舟”载宋元风雅

科技重现别样江南

  本报讯(许南涛)7月29日,浙江省博物馆特色展览“江南秘色——浙江古代青瓷陈列”现场人头攒动。“这趟真值了!没想到博物馆还能这么‘潮’!”一位带着孙子的奶奶兴奋地说。这场展览,让“文化消暑”成为新风尚。

  展柜中,一件仅巴掌大的元代龙泉窑青瓷舟形砚滴尤为吸睛,它不仅是古人书案上精巧的文房雅器,更承载着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砚滴又称水滴、书滴、水注等,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舟形砚滴腹内中空,前后有两个孔口,分别为注水口和气孔口,用水时,用一个手指按住孔口,把砚滴移到砚台上时,不会有水洒出,只要略松开手指,便有水滴到砚台上。

  船舱内,两位雅士对坐品茗;舱外,船夫攀援篷顶欲取被风吹落的斗笠,动静相宜的瞬间被永恒定格。

  这件稀世珍宝的现世始于一次田间劳作。1954年春雨后,龙泉农妇何招弟在村边挖野菜时,意外挖出这只精巧的瓷船。次年,得知是文物的她与母亲将其送至县文物部门。半个多世纪后,已至暮年的何招弟夫妇终于在博物馆重逢这件旧物。如今,何招弟老人虽已故去,但这件静静陈列的瓷船,成为亲人睹物思人的珍贵寄托。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传承人刘梁锋在博物馆初见砚滴时深受震撼,决心复刻。然而,仅凭传统“眼学”困难重重,“烧一窑废一窑”。

  转机出现在引入3D扫描建模技术后,“数据‘读’出来,再打印模具,胎体厚薄、弧度就有了科学依据。”刘梁锋强调:“核心仍是匠心,数据是骨架,釉色、神韵还得靠手眼感觉,靠窑火去‘养’。”历经九个月反复试验,在2024年,他终于成功复刻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这叶穿越千年的“砚舟”,从南宋瓯江畔的智慧结晶,到农妇的乡土奇缘,再到“科技+匠心”的焕发新生,清晰勾勒出浙江文化传承的脉络。


浙江老年报 乐游 a0013 一叶“砚舟”载宋元风雅 2025-08-05 浙江老年报2025-08-0500006 2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