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戎装 一脉忠魂
建军98周年的军号吹响,让我想起我们这个穿了四代军装的大家庭。
1961年我穿上军装时,还不懂豪言壮语。虽未亲历战火,但得益于部队里频繁的拉练,紧急集合,和前辈的悉心教导,我有幸被授于射击尖兵、投弹能手和技术能手,并获总政颁发的“五好战士”奖章。
小伯父邹景民的一等功证书边角已脆如枯叶,见证着1962年中印边境的风雪。他总说“军功章该刻在界碑上”。伯娘在兰州军区医院的手术灯下,缝合过比她上校肩章更重的生命。
1979年春天,三妹邹红从南疆战场寄回的家书上,有块暗褐色的渍痕。她在猫耳洞的掩体上刻过“活着就要往前冲”,后来这行字跟着她的二等功勋章,一起摆在了书柜最上层。四弟在二炮阵地数过的星星,比他后来在凉山见过的萤火虫还多。他们的军功章材质不同,却都刻着同一句话:当兵从不是谋生,是以身许国。
孩子们接过军装时,我们已不盼他们立功。长子邹涌在东海舰队的机电舱里,擦过的仪表盘永远亮如晨星。次子邹波在南海舰队的驾驶舱里,海图上标注的每道航线,都藏着上士军衔里的认真。孙辈简焱鑫从军营转到消防大队,重庆江津的消防车副驾上,他的救生绳永远多打三个安全结。
常有人打趣我“当兵没打仗”,可我见过太多战友用生命告诉我:和平从不是等来的,是无数个“没打仗”的兵站成的防线。
九十八载军魂浩荡,我们家的故事只是千万分之一。若说有什么心语要讲,无非是:军装穿在身上时,我们是队列里的兵;脱下军装后,我们仍是军魂的传人。
邹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