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联结 满足情绪
孤独是健康的“隐形疾病”
本报记者 徐小翔
孤独,仅仅是一种情绪体验?还是悄然侵蚀身心健康的“隐形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社会联结委员会旗舰报告》中传递出充满希望的科学结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联结”不仅能有效改善健康水平,还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
孤独加速健康“滑坡”
“临床上,约3/4以上患者自述感到无助、无聊、孤独,如同被隔离在‘黑房子’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兼老年四病区主任张滢,每年接触上千位老人,最常听到的叹息是“老了,没用了”。在他看来,社交圈萎缩是老年群体的普遍困境。
一项2020年针对浙江省五市(杭州、温州、宁波、嘉兴、金华)240位居家老人的配额抽样调查显示,孤独感发生率高达68.3%,凸显了问题的普遍性与严峻性。
退休为许多老人开启了新篇章,拥有更多时间追求爱好,有益心理健康。但不可忽视的是,相当一部分老人经历着显著的失落与孤独——自我价值认同减弱,与家人的联结感变淡,主观幸福感下降。
孤独的危害远超情绪范畴。一是心理冲击,显著增加抑郁症、焦虑症风险,加速认知能力减退与记忆力衰退;二是生理影响,削弱免疫系统功能,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的潜在推手;三是认知风险,长期孤独损害情绪调节能力,加速大脑退化,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研究表明,社会孤立可导致记忆丧失和决策能力下降。
无论多大年纪,社交需求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