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托难”如何破
“五老”银发力量托起多彩假期
本报讯(通讯员 李丹)“横要平,竖要直,做人也要这样。”7月23日清晨,湖州吴兴区龙泉街道祥和社区的儿童驿站内,“五老”王林法正指导孩子们练习书法。
以王林法为首,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五老”团队,5年来坚持在儿童驿站开办“爱心托班”,去年获评吴兴区首批银雁关爱示范点。
这是湖州各地假日课堂的生动缩影。这个夏天,有不少银发长者与孩童们结成了特殊的“忘年交”。
在德清县“悦读悦享·勾里书房”,苗族女孩马婕在周阿琴的教导下耐心揉面。这个3年前随务工父母来浙的苗族姑娘,如今已是德清县“为爱在授课”公益服务项目的“小学霸”。
项目负责人、退休教师潘方根介绍,针对马婕这样的新居民子女,他们特别设计了暑期帮扶计划,上午为孩子们辅导功课,下午则开展红色教育、面点制作、毛笔书法、拓印体验等非遗体验活动。“看着孩子们迅速融入新的环境,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潘方根指着墙上贴满的学员作品说。
同一时间,长兴县雉城街道活动室内,金宝京剧社成员黎春娥正在指导孩子们练习水袖。作为社区“共享奶奶”项目的一员,她每周三都会来教京剧基本功。
“共享奶奶”项目今年创新推出“非遗传承”系列课程,除了传统京剧学唱,还有非遗泥塑、紫笋茶制作等。“看到孩子们笑,感觉自己都年轻了。”成员之一、湖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翠萍笑说。
湖州市依托“假日学校”等载体,积极发动“五老”等社会关爱力量,让不同形式、各具特色的暑托服务在全市多点开花,既解决了看护难题,又实现了文化传承。今年,湖州市有近1500个班级正在陆续开班,共惠及青少年4万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