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波动超过5%,得重视了
高龄老人体重管理标准出台
本报讯(记者 张文利 通讯员 李文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龄老人健康管理进入精准化阶段。
“与普通成年人18.5-23.9的BMI标准相比,新标准明显放宽了范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助理汪丽表示,新标准中推荐高龄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2.0-26.9kg/m2这一调整具有科学依据。随着年龄增长,老人会出现肌肉量逐年递减而脂肪组织可能增加特殊生理变化。适度放宽BMI范围,既考虑了高龄老人需要保持一定营养储备的需求,又能有效避免消瘦带来的健康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发现,在2023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高龄老年人体质指数适宜范围与体重管理指南》同样推荐了相同的BMI范围(22.0-26.9),但此次国家卫健委的行业标准从团体标准升级为全国性卫生行业标准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对比指南,新标准在体重管理策略上更加细化。”汪丽指出,2023年版本仅建议“高龄老年人每月至少测量两次体重”,而2025年的标准进一步明确“对于近3个月体重变化≥5%者,宜增加测量频次,并纳入长期健康管理”,体现了对高龄老人体重波动动态监测的必要性。此外,新标准还特别强调对无法站立老人身高估算方法,如通过膝高、臂长等间接测量,弥补了此前在特殊人群测量技术上的不足。
“很多老人关注‘老来瘦’,但不明原因的突然消瘦可能是肌少症的信号。”汪丽强调,建议子女或照护者以“月”为单位观察变化,定期做体质分析比单纯称体重更有意义。她建议,身高测量可让老人背靠门框,用硬皮书标记后测量;体重应在晨起空腹、排便后、着轻便衣物的固定时间记录。对于BMI偏低老人,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摄入;BMI高于26.9的高龄老人,合理控制体重及健康均衡饮食,尤其避免短时间内体重大幅波动。
汪丽表示,新标准的出台为高龄老人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但具体实施还需要结合个体情况,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保持适宜体重,维护肌肉质量,才是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