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关注

一张“爱心卡”推动养老服务可持续

——专访金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晔

  人物名片

  黄晔 中共党员,1975年1月出生,现任金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报记者 乐美真

  2022年,金华市金东区作为浙江省首批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之一,为我省“浙里康养”模式探路。近三年来,金华市已全面推广养老服务“爱心卡”。这项惠民举措如何破解养老难题?近日,记者专访金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晔,深入探讨如何用一张“爱心卡”承载城市温度,让老年人实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

  记者:作为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爱心卡”改革试点,金华在谋划之初,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

  黄晔:开展养老服务“爱心卡”工作是金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性、系统性改革举措,力求构建一个可持续、可推广、有温度的养老服务新生态。

  一是关键目标要明确。重点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补供方”(补贴机构)为主向“补需方”(补贴老人选择服务)转变,强化老年人自主选择权;二是从分散、碎片化的服务补贴向集成化、精准化、数字化的服务保障平台转变,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效能,变“撒胡椒面”式的普惠补贴为“精准滴灌”式的服务保障。

  二是核心难题需解决。“爱心卡”在试点过程中,“钱从哪里来”成为关键问题之一。我们按照“财政投一点、集体担一点、社会捐一点、家庭出一点”的机制,加强养老资金筹集,营造全社会爱老敬老的氛围。金东区创新设计了“爱心卡”资金池,在残联、民政等各类服务补贴基础上,村社每年从集体经济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当地还倡导家庭养老褒扬机制,对获评“孝义家庭”、“孝老爱亲金东好人”等荣誉的家庭,额外给予充值额10%的奖励。在“政府+社会+家庭”三方合力下,越来越多的“爱心活水”汇入池中,汇聚成河,形成了“常流常新”的生动局面。

  三是多方协调强保障。“爱心卡”的背后,连接着一个标准化、菜单化、可选择的服务供给网络。政府在政策引导、资源助力、监管保障上给予更多“有形”“有为”的支持。东阳市以智慧化运营为核心,通过构建市级运营中心实现“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和高效工单处理,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3万人次,并通过第三方监管机构为项目开展“保驾护航”。市场则在“银发浪潮”下优胜劣汰,由老年人自主选择优质的养老服务,从而让一批服务好、品质高的专业机构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全市共遴选签约71家居家上门服务商、2997家助餐服务点、155家为老社会组织。

  记者:“爱心卡”在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方面有哪些措施?

  黄晔:服务内容“接地气”。一张“爱心卡”可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6+N”服务,形成清晰的“服务清单”。持卡老人可根据需求,像点菜一样自由选择、按需消费,真正实现“我的养老我做主”。

  服务获取“更便捷”。在推进多方协调、资源整合方面,“爱心卡”可谓是“一子落满盘活”。2023年,全市首家养老服务“爱心卡”旗舰店在兰溪正式运营,这是推动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权益全覆盖、打造老年人幸福颐养“新阵地”的一大创新举措。一楼设有爱心商家展柜,满足老年人的日常所需;二楼设有“活动、休憩、交流、娱乐”空间,并定期开展义诊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文化生活健康养老体验。

  服务质量“有保障”。截至2025年6月,金华共发放养老服务“爱心卡”31.95万张,应用率达30.4%,服务老年人达47.34余万人次。目前,已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数据库,实行专人专户动态管理。通过归集老年人需求、服务、评价等核心数据,实现全链条、全流程支撑保障。

  记者:“爱心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持续性强。请问金华市在未来有哪些深化拓展的计划?

  黄晔:去年底,金华市召开养老服务“爱心卡”工作暨老年助餐现场推进会。到2027年,全市“爱心卡”的应用率达到60%以上。未来,将积极引导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定向捐赠、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注入“爱心卡”资金池;同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鼓励支持各类主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推动连锁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此外,将加强养老护理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激励和保障,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2025年,新增养老护理、应急救护“双持证”护理员1000人,培训养老护理服务人员12000人次列入市级民生实事,目前已新增“双持证”护理员1352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培训养老护理服务人员9420人次。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4 一张“爱心卡”推动养老服务可持续 2025-07-18 浙江老年报2025-07-1800007;浙江老年报2025-07-1800009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