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立下“自证预言”
积极与病魔斗争20年
本报讯(记者 林乐雨)“20年前我的生命就进入‘倒计时’,但我始终相信自己能战胜疾病。”75岁的傅大伯身患恶性肿瘤多年。当大家都对他的健康前景感到悲观时,傅大伯却始终乐观。他一面积极配合治疗,一面努力维持日常生活。只要不住院,傅大伯都坚持自己做饭,接送孙子上下学。他的主治医生,杭州市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毛燕娇说,傅大伯是她见过最积极乐观的患者之一,良好心态是他能与病魔斗争多年的关键。
“当你坚定地相信某件事会发生时,你采取的行动会让这件事真的发生,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自证预言’。”杭州市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医师华浩水说,傅大伯的经历是“自证预言”的最好证明。它不是一种预知能力,而是心理预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人的行为,从而对结果产生影响。当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特定的信念或某种预期时,这样的心理会无意识地影响你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如果这个预期是负面的,会导致焦虑、消极的情绪,人们可能会消极怠工甚至放弃努力。如果预期是正面的,人们就会积极投入,努力解决问题。不同的心态和行为还会引起周围环境的连锁反应。当你信念坚定时,其他人也会和你一起努力,共同达到想要的结果。
关于“自证预言”,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案例。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一份“智商较高”的学生名单交给学校老师,其实这些学生不过是随机抽取的,他们也没经过专业测试。但这样有“权威”的谎言却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正向的心理预期。8个月后的测试结果显示,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们也给出了更多积极的评语。
华浩水表示,“自证预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当我们面对困难和严峻挑战时,树立正向的信念是人们能够采取有效行动的心理前提。找寻积极正面的信号,这种正面的反馈会增强信心,促使个体更积极地行动,从而增加成功的机会。如果发现自己有消极想法时,试着中断它们,并用更积极的想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