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父爱
窗外雨水不停下着,我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雨点,思念父亲的感情也随之袭上我的心头。
在我10岁那年,父亲下放到离小镇10多里远的一个小山村。父亲每天天不亮,便从小镇出发到小山村劳动,晚上很晚才回家,农忙时,便在小山村搭个草棚安宿,扁担成了他亲密的伙伴。
17岁,为减轻家庭负担,我在离小镇30里的山乡代课。去学校那天,父亲坚持要送我。他用那根扁担挑着行李,我提着小包紧跟在后,好几次我想接过扁担,都被父亲拒绝了,“你读书人,肩嫩,还是我挑好。”说着擦一把汗,又大步走去。50多岁的父亲,身子已经向前微倾,努力显出轻松的样子。我看着他的背影和那根扁担,泪水很快流下来,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路人看见。
正午,我们到了山乡小学。老师们帮着搬行李,安排我们吃过中饭,父亲便忙着为我整理房间,铺设床铺,他边整理边叮嘱我要虚心好学,又嘱同事:“孩子年轻不懂事,请多多照应。”我心里暗笑他啰嗦,如今想起,那时真是太幼稚了。
过了一年,又是父亲用那根扁担来山乡小学挑回我的行李,送我去当煤矿工人。在父亲60岁那年,我调到农村金融部门,回到了家乡工作。父亲依然成日起早摸黑地在小山村劳作,不同的是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弯了,挑起担来更是向前倾了。
时过二十四载,父亲的背影和扁担时时浮现脑海,那么亲切、真实。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勤劳朴实的品格和那根扁担,是留给我们最好的精神财富。 张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