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关注

文章导航

姑嫂饼何以“酥”写传奇?

泰丰斋送出100份心意,等你的精彩分享

  姑嫂饼何以“酥”写传奇?

  泰丰斋送出100份心意,等你的精彩分享

  本报记者 张文利

  “姑嫂一条心,巧做小酥饼,白糖加椒盐,又糯又香甜。”这曲吴侬软语传唱的民谣,是嘉兴桐乡的一张非遗名片。

  姑嫂饼,这个源自1760年的乌镇茶食经典,已经传承了265年,成为乌镇茶食的经典代表之一。在诸多姑嫂饼品牌中,泰丰斋凭借上乘工艺和绝佳口味脱颖而出。

  最初的泰丰斋只是一个家庭作坊,名为“泰丰食号”,从人均客单价20多元的街头小铺到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的现代化企业,这家老字号用一枚枚姑嫂饼撬动市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律”。

  从做糕饼到做体验

  瞄准“工业+旅游”新赛道

  “花生、芝麻要饱满,不能出现霉烂的,也不能有蔫米儿……”在桐乡泰丰斋厂房内,非遗代表性第五代传承人徐立巧仔细检查原料。

  制作间里,几十位师傅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先用上白面粉以文火烤制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姑嫂饼的故事,徐立巧投资200万元,建起富有江南水乡风情的姑嫂饼博物馆。这里融合了传统非遗工艺、糕点品牌、丰富活动体验和糕点博物馆参观等形式,成为集传统茶食生产、研发、展示、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体验空间,探索“工业+旅游”的新路子,2017年博物馆开馆运营,至今已有近30万游客慕名而来。

  20世纪初,乌镇迎来旅游大发展,徐立巧果断抓住机遇:进景区开店。2020年,泰丰斋尝试餐饮实体店——乌镇隆源路店开业。咖啡配包子、抹茶配点心,出乎意料的创意搭配叫醒味蕾。菜单上,20元左右一份的亲民售价,50多种精致私房菜带着 “老桐乡” 标签的街头小吃,成为别致的“轻食选择”。在明档操作间的灯光下,既保留了记忆中的烟火气,又多了份现制现售的安心感。这些没有写入菜单的工序,通过透明操作间的玻璃,成了食客看得见的 “非遗说明书”。

  “以前拎上就走,现在坐下闲聊慢品。” 家住附近澜亭苑的小方是泰丰斋的“超级粉丝”,她笑着说:“实体店很清爽,能和小姐妹坐着聊聊天,发个朋友圈,蛮嗲的。”

  创新之下,首月营业额从1万元飙升至4万元,连00后都在社交平台晒图,让老字号烫了新金。如今的泰丰斋,早已不是记忆里的 “老派点心铺”,处处可见对新老食客的双向奔赴。

  从开直播到开眼界

  七旬传承人求解“流量密码”

  如果说,走入乌镇景区是泰丰斋在时代浪潮中的首次觉醒,那么,直播解锁了新的“流量密钥”。

  “一提到老字号,人们总是会联想到古老、落后、陈旧。但实际上引领全球时尚的大牌大多都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国际老字号。”在徐立巧看来,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但出路在于“新”。

  一张古朴的长木桌,摆放着各色精美点心,前方配置了补光灯、显示器,徐立巧的直播间十分专业。直播间后方,是泰丰斋建设的姑嫂饼博物馆,木栏杆、小拱桥、糕饼模具一应俱全,还原了传统的姑嫂饼生产场景。

  2020年,泰丰斋进行了品牌重塑,70岁的徐立巧走进直播间。她从未想过,原本“感觉很遥远”的互联网,会成为姑嫂饼销售的主力军。眼下,泰丰斋至少有一半品类都是通过线上销售,销量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三四番。

  如今,儿子许峰接过接力棒,作为第六代掌门人,他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让传统中式糕点走进年轻人的心里?

  电商给泰丰斋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用户和产品都变得更加年轻化。“以前物资匮乏,会放过量的糖和油来提味,现在年轻人更追求健康,我们就要去掉‘时代的滤镜’,留下最本真的鲜香。”许峰说道。

  说干就干,泰丰斋开始组建研发团队,与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省农科院等开展合作,成立了“佬泰丰斋嘉湖细点食品研发工作室”。近年来,泰丰斋推出了主打创意的“宝相花”姑嫂饼,使用代糖的云片糕等新品不断推出,产品矩阵日益丰富。

  2023年,泰丰斋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指定伴手礼,品牌再次打响。如今,泰丰斋的年营业额已达2000多万元,一份份姑嫂饼伴手礼借助互联网的羽翼,飞向全国各地。擦亮“乌镇名片” 的金字招牌后,泰丰斋的传奇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浙江老年报 关注 a0004 姑嫂饼何以“酥”写传奇? 2025-05-16 浙江老年报2025-05-1600007;浙江老年报2025-05-1600013;浙江老年报2025-05-1600011;浙江老年报2025-05-1600008;浙江老年报2025-05-1600010;浙江老年报2025-05-1600009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