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看眼睛里的“高清摄像头”
机器人辅助 个性化方案治疗黄斑病
本报讯(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杨陶玉)黄斑,是眼睛视觉最敏锐的地方,被称为最重要的“高清摄像头”。这个区的视网膜厚度只有250多微米,一旦受损,修复难度极大。
多年来,秦阿姨受到黄斑变性萎缩困扰。前不久,她左眼的视力在短短20天内急剧下降,几乎失明。在省人民医院眼科黄斑病门诊,眼科中心主任沈丽君主任医师诊断发现,秦阿姨左眼患有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病变伴发的黄斑区大量出血导致出血性的视网膜脱离。
对于这种类型的黄斑病变,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沈丽君主任医师决定采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通过视网膜下精准注药清除积血,挽救患者视力。仅用3分钟,40微克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精准送达病灶,术中明显可见积血溶解。术后第7天,秦阿姨可辨识人脸轮廓,3个月后能实现自主生活。
黄斑修补手术最大难点在于精准度。能否准确选择手术时机,则需医生的临床经验。且黄斑区域很精细,操作时,对医生操作要求极高,因为手抖或人体生理性不自主活动都会影响手术,所以部分手术需要机器人辅助操作。机器人系统将医生的手部动作震颤缩小至1/10,震颤过滤精度达到10微米。
沈丽君介绍,为保障黄斑疾病的精准诊疗,医院团队耗时15年研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并顺利进入多中心临床研究,已完成60余例黄斑手术。另外,通过结合激光眼底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OCTA)等多种影像学技术,能实现黄斑疾病的精准诊断,并通过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眼底病较常见。沈丽君建议,除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定期拍眼底照,45岁以上人群,或有视物模糊、视野缺损(看东西看不全)等情况的人,也应进行眼底照相检查。平时,可通过交替遮盖一只眼睛的方法自查视力是否下降、视物是否变形。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