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 跑出老年友好“加速度”
——专访温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正武
人物名片
胡正武 中共党员,1971年2月出生,现任温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报记者 乐美真
记者:从顶层设计来看,老年友好城市建设如何率全省之先开新局?
胡正武:关爱老人是一座城市的温度计。创建老年友好城市,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之举、建设幸福温州的应有之义。截至2024年底,温州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近19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89%。
对“国标”,建样板。2024年,出台全国首个《老年友好乡镇(街道)建设规范》市级地方标准,为温州老年友好乡镇(街道)建设提供精准思路和具体步骤;对标“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细则,累计建成老年友好样板镇街28个、村社122个,不断提升老年朋友满意感、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勇“食”践,走在前。针对老年食堂长效运营难、服务供给不足、资金来源等问题,温州于2022年率全国之先提出“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村集体支一点、老人出一点”的“四个一点”资金筹措模式,得到民政部推广。累计建成1348个助餐服务点位,筹措9600余万元慈善资金投入老年食堂运营,慈善力量助力老年助餐走在全国前列。在去年全国民政会议上,温州老年助餐工作获点赞。
探新路,争首创。为进一步完善老年健康服务,形成医康养服务“聚合体”,出台全省首个老年医学科财政补助政策,全市3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全国首创将养老机构医疗巡诊纳入补助范围和医养签约财政补助政策,成功探索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利用富余床位资源举办养老院的“医养结合”服务新途径。2023年,温州获批全国首个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为全国老年健康工作开展先行先试。
重人才,强培养。设立全省首家民政管理学院,累计培训6000余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和1.2万余名社会工作者。这几年,温州陆续派出多位年轻、专业且综合水平全面的养老护理员到全省养老人才的“竞技擂台”上“切磋”一番,他们以练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在第三届浙江省技能大赛养老护理项目比赛中,温州“00后”参赛选手获得个人二等奖、三等奖,并被授予“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创温州历史最好成绩。期待打造一支年龄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数量更加充足的人才队伍。
记者:在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中,以适老化为切入点有何先行之举?
胡正武:要想筑起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网”,就要先全面消除老年宜居环境的“障”。温州率先从深入实施适老化建设开启谋划。
开启适老化改造,让居住更安全。比如,温州91个社区启动便民生活圈建设,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77个,植入“一老一小”场景79处,加装电梯917台,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315个……数字的背后是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宜居、更安全。此外,温州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市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的实施意见》,高龄独居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最高补助3000元。
规划适老型交通,让出行更便利。事实上,像首条社区菜篮子直通专线这般创新,在温州并不罕见。当下,全市共有新能源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车1288辆,打造了13条适老公交专线,优选200余辆新能源出租车辆建立“95128”服务车队,让老年人享受出租车“电召即达”的便利。
推进适老型诉讼,让老人享普惠。2021年,温州率全国之先建立适老型诉讼机制,发布全国首份《关于推进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的工作指引》,其中鹿城区老年人涉诉信访下降50%以上。此举也全力保障了老年人享受普惠均等司法服务,让老年友好融入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者:银发经济规模庞大,对此温州如何谋划下步举措?
胡正武:银发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增进老年人福祉、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
首先是数字赋能,打造养老产业生态圈。早在2022年,温州市民政局就打造“幸福颐养超市”服务平台,以政府养老服务补贴为基座,采用“子女网上下单,老人体验服务”智慧模式,一站式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简单来说,在这个养老“大超市”里,有9大类800余项养老服务项目可供选择,涵盖养老生活方方面面,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截至2025年3月,该平台新增用户120143位,订单量超138万个,总商户达296家。
其次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助力银发经济。下一步,温州要发挥轻工制造业优势,鼓励研发适合老年人的功能性服饰、鞋帽、眼镜等产品,推动健康养老服务、康复辅助器具、适老家居等领域产业链逐步完善,培育打造一批产业链核心企业,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培育养老服务新“消费热点”,激发银发经济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