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人物

70+”拿下B站新人奖

“钢琴奶奶”听音识情征服“二次元”

  “70+”拿下B站新人奖

  “钢琴奶奶”听音识情征服“二次元”

  记者 陶韬

  尹松也没想到,70多岁,还能重新当次“新人”。

  在互联网上,“钢琴奶奶尹松”凭借听“二次元”游戏音乐就能解读角色的相关经历和情感表达的神奇能力,收获了不少粉丝。引得网友感叹“这样才算听明白了!”,甚至在“二次元”聚集的B站拿下了“年度新人奖”。

  70岁打破“次元壁”

  成为自媒体新人

  第一次见面在尹松的家中,这里也是她的工作室。录制视频就在卧室一角,为了“轻量化”运营,拍摄用的是电脑外接摄像头。

  事实上,早在2021年,尹松就在助理小西的建议下开设了抖音账号,发布一些钢琴教学、演奏的视频,但效果一般。2023年9月,小西灵机一动:如果由老艺术家来解读“二次元”的音乐,是不是挺有话题?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尝试。

  在发布的视频中,尹松不仅赏析了《黑神话:悟空》《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国产游戏的配乐,还带着大家听了《铃芽之旅》《千与千寻》等国外动漫的插曲,甚至还有《世界赠予我的》等热门歌曲。

  最令网友们感到神奇的,是尹松一听就能推断出音乐想表达的故事,或是蕴含的细微情感。例如,在赏析《黑神话·悟空》的配乐《屁》时,她指出,“这声音挺压抑的,但是有很多欲望。”

  这是怎么做到的?尹松告诉记者,歌词、乐器使用,和作曲家、演奏者注入的情感、故事,都是她理解的线索。就像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作曲家、演奏者把这些元素灌注到歌曲中,有文化积累、生活积累的听曲者,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40年见证深圳

  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

  尹松出生于1950年代的上海,父亲吴强是著名小说《红日》的作者。作为“文化圈”长大的“艺二代”,她有资源从小就接触戏曲、音乐。

  尹松最开始喜欢的是戏曲。在小学时,她就凭借兴趣,用听到的话剧中的插曲为课本中的故事排出音乐剧,发动同学一起表演。而钢琴在家里的出现,是一个意外。当时,她的父亲自掏腰包为一位下属添置了钢琴,用作作曲之用,后来又换了更好的一架,“不够好”的钢琴自然就留在了家里。

  尹松告诉记者,自己7岁起学习钢琴,自此钢琴之路就再也没有中断过。她曾在黑龙江省艺术学校当钢琴老师,后来到了深圳交响乐团,参加过深圳特区成立汇演、香港回归音乐会等重要演出。她还和朋友成立了一个组合,演奏室内乐,成为国内最早做室内乐演出的音乐家之一。

  在深圳近40年,尹松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据她回忆,刚加入深圳交响乐团的时候,挂的牌子还是“深圳乐团”,总有市民带着孩子问“深圳乐园怎么买票”。

  “可见当时的‘文化气息’多么‘稀薄’。”尹松感慨道,“哪像现在,建起了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想看什么演出都有了,深圳也成为了国内文化的一张名片。”

  退休后反而更忙

  音乐就是自己的“人生支点”

  近几年,“银发网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一景,让人们看见了退休后的老年人的精彩生活,和他们对生活重新探索的勇气。

  2005年退休之后,尹松有了更多时间,她开始思考尝试更多身份。最近,为了扩展“徒弟圈”,刚刚在B站上新了面向“钢琴小白”的网络课程,并且建起了微信群,方便学员随时提问、交作业。记者观察到,微信群里的学员多数为零基础自学钢琴的成年人。

  “跨界”也为尹松带来过压力和外界的质疑,但她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钢琴不是一项曲高和寡、门槛高的艺术,而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塑造价值观和逻辑的乐器。

  尹松的账号,还成了她和“老伙伴”的自留地。除了品评音乐,尹松和小西还拍摄了前往广州看望老前辈施咏康的视频。

  “老艺术家年轻的时候未必有机会留下很多影像。能有这样一个方式去记录下他们的生平,这也是我所能为他们做的。”尹松说。

  在尹松看来,音乐就是自己的人生“支点”,带来的快乐与安慰,会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清晰。


浙江老年报 人物 a0012 “钢琴奶奶”听音识情征服“二次元” 2025-04-15 浙江老年报2025-04-1500007;浙江老年报2025-04-1500008;浙江老年报2025-04-1500012;浙江老年报2025-04-1500013;浙江老年报2025-04-1500011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