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留下200余件字画怎么分?
“遗产申报+分类抽签”解难题
和柯旭 通讯员 西法
在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的调解现场,一幅幅泛黄的字画铺满桌椅,年已六旬的四位老人凝视着父亲笔下的山水墨色,感慨万千。这是一场历时两天的特殊“家庭会议”,现场共有200余件字画,背后是怎样的故事?
四兄妹的“护画”约定
这家人的老父亲是浙江人,生前泼墨挥毫,从事美术教育几十年。十年前,老父亲去世,尽管他生前已经无偿捐献了大量作品,但还是留下了许多字画作品遗产。老画家有四名子女,均是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手里都留存有大量的作品。问题来了:子女收藏的字画是否属于遗产,需要共同分配?不同类别的作品又如何公平公正分配?
几次商讨之后,他们来到了西湖区人民法院。
黄萍萍在收到案件后,首先询问:老画家生前的笔墨中是否留有关于分配的相关文字?果然,老画家曾在纸上留下了大段文字:“……分配都应公平、合理、均等。”
“这是老画家鲜明的意思表示,也是我们遗产分配的指南。”黄萍萍将老画家生前墨迹转化为法律语言,告知四名老人,同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答疑。通过预告可能的裁判意见,老人们准确地理解并接受了遗产范围的法律认定,明确以保管法律关系定性此前各自收藏的字画归属,也为后续遗产分配奠定了基础。
柔性劝导与刚性约束间找到平衡
画里画外皆是司法温度
调查发现,字画尺寸、年代和题材不同,存在遗产范围确定难、作品价值确定难、合理划分遗产难等多个难题,如果启动鉴定程序,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而且,以任何一种标准去确定字画价值,都可能导致子女们的意见不一致。若以“就案办案”式的判决,不仅可能会伤到子女们的手足情,也不一定能达到好的处理效果。黄法官认为,找到老人都同意的分配方式进行调解是最佳方案。
为准确框定遗产范围,需全面梳理所有画作情况。遗留下来的字画有多少?老人们会毫无保留地都拿出来进行遗产分配吗?具体特征、数量都难以查实。为公平妥当分配,黄萍萍参考离婚案件的财产申报方法,向各子女发送《遗产申报告知书》(以下简称《告知书》)。
“《告知书》要求大家如实申报画作,并明确告处理知隐匿被查实的,将依法予以少分或不分。”黄萍萍说,“自主申报也需要说服力,我们试着在柔性劝导与刚性约束间找到平衡点。”
得知老人们对字画也都有研究,黄萍萍决定摒弃繁冗的鉴定程序,创新采取“分类+抽签”随机分配的方法,即按照字画的不同题材、尺寸、年代,由继承人协商一致将相同类别的字画归于一类,同类字画加以编号,各类字画按照编号次序,由各子女抽签选定归属。抽签完成后,黄萍萍根据抽签结果制作形成各继承人的字画遗产清单,作为调解书的附件。
为减少当事人奔波劳累,黄萍萍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将大量分析研判工作做在前端。现场,法庭干警们一起对200余幅字画进行现场清点,以“分类+抽签”的方法,各继承人现场核对、清点、打包,当场交付画作,并在遗产清单上签字确认。这场持续两天的“艺术调解”,不仅让珍品找到归宿,更让亲情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