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实干家”
父亲童天铎,于1928年9月3日出生在一个殷实农家,五岁时被送到村里的私塾。教书的陈老先生甚是欣赏父亲。
陈老先生家中有一女。在父亲即将结束私塾生活时,两家长辈一商量,便在父亲八岁、母亲七岁时为他们订下了娃娃亲。这样的少儿婚约在当时的乡间并不稀奇,为父母后来相互扶持的浓厚情缘写下伏笔。
1948年,父亲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商科,却赶上内战不断、校舍停课,他只得无奈退学回到家乡,参与土地改革工作。自此,他由一名“读书人”迅速成长为“实干家”。1951年,组织上选调父亲到安徽省煤炭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后,先分配至山东淄博煤矿担任工程师,后又赴浙江杭州担任省煤炭厅基本建设处总工程师。考虑到实地工作的重要性,父亲决定带领全家搬至矿区。1960年,我便在那片矿山环绕的土地上啼哭降生,也注定了自己与煤矿难舍难分的童年记忆。
父亲在煤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中如鱼得水。记忆里,他必须随时奔波到矿区一线参与开发建设。在职业生涯后期,父亲先后担任生产安全局长、副总工程师等。年过半百的他,仍每天精神抖擞地在办公桌前翻阅资料,或深入井下勘察。
65岁离休后,父亲带着母亲重回杭州,结束多年辗转。对他而言,安享清闲并非人生选项。他时常受邀参与专业内的咨询、评估,用他丰富的经验为政府与企业提供意见;他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给年轻人做技术培训、答疑解惑。
2008年9月4日,父亲在杭州病逝,享年80岁。我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忆起他:那个穿着旧工装、肩负重担,却一直孜孜以求的身影;那双被煤尘染黑却依然温暖如初的手;那声“只要国家有需要,我就要尽心尽力”的简单承诺,是父亲用一生践行的信念。
童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