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新闻

烈士潘志民71年后终“回家”

  (上接第一版)

  温丽联动为烈士寻根

  “我原籍松阳,为潘志民烈士寻亲义不容辞。”2月17日,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启动2025年为烈士寻亲行动,看完一长串名单,杨文龙如是说。

  潘志民是谁?

  中华英烈网记载:他出生于1931年,籍贯浙江,生前为文化教员,1954年12月13日在洞头县霓屿岛船触礁沉没牺牲,安葬地不详。

  “71年了,一定要帮烈士找到他的家。”面对有限的信息,同样出生在松阳的杨文龙几天几夜梦寐难眠,他找到战友和同学,组建一支寻亲小组开展温丽联动。

  很快,他们通过DeepSeek找到一条线索:潘志民家可能在十五里村。

  正在所有人沉浸在喜悦中的时候,又传来一条消息,经过十五里村党支部书记谢挺华核实:“村里只有一户姓潘,没有牺牲烈士。”大家内心猛地一沉。

  3月3日,寻亲小组跑到松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大家翻阅530多名英烈资料,最终查到了烈士的原始档案——

  潘志民,松阳县水南公社独山村安乐山大队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十七师机关文化教员,1931年6月出生,1950年3月入伍,1954年12月13日牺牲。

  “以前,面朝大海时我经常会想,前辈们是如何守护这座岛的,我又能为前辈们做些什么。”同样在洞头当过兵的杨文龙心中无限感叹:“如今,烈士终于可以回‘家’了。”

  唯一一次回家成了永别

  讲到这,“AI时光修复”完成了老照片修复,原本磨损的黑白照,变成了整洁的彩照,英雄的样貌清晰地展现。

  “这是潘志民生前给家人寄的,家属一直珍藏着发黄的原照片,放在家里大堂正中间。”杨文龙讲述了第一次见到潘志民家属的场景。

  “我已经82岁了。”见到寻亲小组,潘志民烈士的二弟潘大章哽咽了,眼泪瞬间从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掉落。

  1954年,入伍后的潘志民第一次从温州驻地请假回家过春节,从丽水城里借了自行车,骑行80公里回到松阳。

  “结果,大哥还是没赶上过年。”潘大章回忆,大哥仅在家住了3天,带着自己挨家挨户给乡亲拜年,然后又骑着自行车回部队,望着大哥远去的背影,他哭了。

  这成了永别。1955年春节期间,传来大哥牺牲的噩耗。

  潘大章说,大哥19岁入伍前读过师范,还是水南乡文书,参军后立过三等功。

  他在父母居住的老房子里,找出珍藏70多年的大哥生前革命军人家属证明书、三等功证书、革命烈士证明书等资料。

  奉父亲遗愿带大哥“回家”

  为了让老照片更加逼真,我们又把修复后的照片再次上传,进行二次修。

  杨文龙感慨:“这么多年来,潘家后人对大哥哥的思念,就全寄托在这一张照片上。”

  潘志民牺牲后,因信息匮乏,家人只知道他被安葬在洞头,具体位置全然不知。

  多年来,这份未知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一直压在家人心头。

  今年93岁大弟潘关信因高龄且行走不便而坐在轮椅上。潘志民牺牲后,他和四弟相继参军入伍。

  三弟潘大永说,多年全家人来一直想去寻找大哥的安葬地,以前从松阳到洞头岛交通不便,加上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去寻找。

  “改革开放后,条件好了,1992年父亲却走了。”潘大章说,父亲在世时,很想去大哥牺牲的地方看看,找一找大哥安葬的地方。

  如今,得知大哥的消息,这份酝酿了70余年的记忆与思念终于有了归宿,潘家人都希望能把大哥迁回故里,带大哥回“家”。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2 烈士潘志民71年后终“回家” 2025-03-25 浙江老年报2025-03-2500006 2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