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一句“奶奶好凶” 让她心头一紧
医生:春季情绪失控有应对之法
本报讯(记者 林乐雨)昨天午餐时分,因为孙子吃得少了些,65岁的金阿姨心里生出一股无名火,狠狠把孙子批评一顿。“奶奶好凶,最近总爱发火。”孙子的一句话让金阿姨心头一紧,她意识到自己好像陷入情绪怪圈。
平日里,金阿姨性格较为温和,对孙子更是舍不得说一句重话。但最近这段时间,她似乎变得格外焦躁,只要稍不顺心,就会点燃心里的炸药桶。除了情绪失控,金阿姨睡眠质量也出现下降,会比往常早醒大约两小时。
“金阿姨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每年初春,心理科诊室都会引来一波咨询高峰,其中不少是老年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科大科主任程宇琪说。
为何春天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程宇琪表示,这是季节性情绪障碍的表现。初春时,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人体内分泌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可能出现多巴胺、5-羟色胺等若干影响情绪的激素分泌失衡。同时,气温剧烈波动,易引发老年人对健康的担忧,导致对情绪波动更敏感,从而陷入精神内耗。
每个人出现季节性情绪障碍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人会出现焦躁、紧张、易怒状态,有的则会陷入低沉、沮丧情绪。季节性情绪障碍还可能引发睡眠质量下降,失眠、早醒或久睡不起;食欲突然增加或减退;注意力涣散、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程宇琪表示,季节性情绪障碍并不完全等同于焦虑症或抑郁症。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持续时间较长,会对患者功能造成显著影响。与季节相关的情绪变化如持续时间短暂、程度较轻微,可先尝试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多晒太阳、多运动是缓解季节性情绪障碍的有效方式。香蕉、坚果、深绿色蔬菜、深海鱼类、奶制品等食物也能让人心情愉悦。但医生提醒,若情绪问题超过两周,导致明显不适,且影响正常生活时,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