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学堂

AI生成的孙子,俘获老人心

4个细节教你辨别真伪

  学堂来稿@珊珊: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用AI生成的小宝宝短视频特别火,这些穿着肚兜的周岁娃娃又是烧菜洗碗,又是捶腿捏肩,还能变成天使喊奶奶。

  我奶奶就是“AI孙子”短视频的忠实粉丝。我和奶奶说这些都是用AI生成的“假人”,她却不相信。家里人很担心再这样下去,奶奶被“假孙子”网络诈骗。希望能借学堂这个平台,给银发读者们科普下怎么辨别“AI生成的赛博孙子”。

  主持人:珊珊你先别着急,最近“AI孙子”确实引起全网热烈讨论,在老年报银发学堂交流群里,大家也有不同看法。

  |网友讨论|

  读者@姜维:我们怎么会分不清AI和真人呢?只是觉得可爱罢了,亲孙子一年见不到几次,看看这些小娃娃高兴一下。

  读者@随风起舞:最近一打开短视频平台就给我推送小宝宝的视频,烧菜买菜这种一看就是假的,自己大口吃饭的小宝贝应该都是实拍的。

  读者@爱莲:不管真假,自己看着开心就可以了,最重要是守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被骗就行。

  |专家观点|

  为什么“AI孙子”会在老年群体中迅速走红?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类AI视频呢?来听听专家解读。

  田雨 浙江树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

  老年群体偏爱“AI孙子”背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代际差异,多数老年人对AI技术缺乏基本了解,甚至未意识到短视频中存在AI生成内容。另一方面,老年人借由AI虚拟孙子获得情感慰藉。这些视频中的“孝顺萌娃”填补了他们的亲情缺失,甚至比真实孙子更易引发互动。这时,如果年轻人不理解老年人对虚拟陪伴的情感需求,一味简单否定,则更易引发矛盾,反而促使老人越发依赖AI互动。此外,部分短视频平台为博取流量,且通过大数据算法,给老年人海量推送“AI萌娃”内容,加剧老年人信息茧房效应,形成负向循环。

  归根结底,这一现象本质是技术发展与代际认知差异的冲突。在家庭中,子女晚辈加强主动沟通,通过陪伴减少老人对虚拟情感的依赖。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层面来说,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老年群体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陪伴。社区可以通过志愿者陪伴、兴趣小组等形式满足老年人的社交与情感需求,开设“网络诈骗”公益课堂增强老年人识别虚拟现实的能,多方合力构建老年人数字安全防线。


浙江老年报 学堂 a0014 AI生成的孙子,俘获老人心 2025-03-07 浙江老年报2025-03-0700007;浙江老年报2025-03-0700012;浙江老年报2025-03-0700014;浙江老年报2025-03-0700017;浙江老年报2025-03-0700018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