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新闻

从16年前自费“承包”午饭开始

她成了65个孩子的“妈妈”

  本报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叶蔓裔

  “倪妈妈。”4月8日6时30分,64岁的台州市椒江区退休干部倪桂勇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海门街道残疾人之家,开启一天的照料工作。刚一进门,孩子们就扑到倪桂勇身上,亲切地唤她。

  自2008年创办残疾人之家至今,倪桂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注入到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帮助65名残疾青少年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基本可以自己吃饭、上厕所、跟陌生人聊天,成为他们“一日不见,分外想念”的“倪妈妈”。

  自掏腰包“承包”午餐

  2007年,倪桂勇担任台州市椒江区海门街道育才社区主任,经常到辖区居民家中走访,接触到不少残障青少年。

  “小丁因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父母离婚,爷爷出去打工,把他一个人关在家里。”“小周情况类似,父母都患有智力残疾。”

  她同情孩子们的遭遇,也理解家长的无奈。能不能把残疾孩子接到社区,由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好照顾?倪桂勇腾出办公室旁边空房间,开启了这段长达16年的“爱心之旅”。

  刚开始一个月,倪桂勇和丈夫承担了所有工作。他们自掏腰包为孩子们做午饭,像带幼儿园孩子一样照顾他们。

  当时,倪桂勇的生活较为艰难,她照顾精神失常的婆婆20余年,丈夫和公公又相继患病。揽下这么一个吃力的活,不少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好在丈夫支持她,尽管自己身体不好,但还是会时不时过来帮忙。

  2008年1月,政府部门了解情况后,正式组建海门街道残疾人之家。目前这里共接收65名残疾人,有6名工作人员、15名志愿者。

  家长视为“救命稻草”

  倪桂勇的梦想,是让残疾孩子自食其力。她到处找能够提供手工活的工厂,带回穿珠子等简易手工活,让孩子们在康复锻炼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报酬。

  她还为孩子们开设语文、数学、音乐等课程,安排工作、康养等活动,提升残疾人各方面能力。目前,已有3位孩子走出残疾人之家,实现就业。

  慕名而来的家长越来越多。最远的家庭是从三门县赶来,家长在网上看到信息,就像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将孩子送来。孩子适应得很好,家长就在附近租了房子,搬到椒江居住。

  16年来,倪桂勇不仅减轻了困难家庭的负担,也让孩子们真正实现了成长:最初不会吃饭的小丁如今不仅学会了日常生活技能,在语言方面也有很大进步;起初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张现在能够熟练干活,还能协助工作人员管理;小阮患有自闭症,如今会主动和陌生人聊天。

  眼下,倪桂勇的女儿和女婿也成为残疾人之家的志愿者,有17家爱心单位开展上门结对,这份爱正在不断延续。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3 她成了65个孩子的“妈妈” 2024-04-09 浙江老年报2024-04-0900005 2 2024年04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