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葡萄种植户头疼的风雨天
岱山这位专家有妙招
本报记者 夏凌
通讯员 杨佳奇 杜丹丽 高阳
突如其来的暴雨是江南夏日天气的“标配”。眼下,正是葡萄上市的时节,每当乌云散去,舟山市岱山县的葡萄种植户们便忙活着开始采摘。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岱山县岱西镇火箭村的庆立家庭农场。大棚里,一串串葡萄颗粒饱满、晶莹剔透,散发着特有的香气。风雨多日,葡萄未出现严重损毁的情况,农场主冯庆立正忙着修建多出的葡萄芽和个头小的果实。
如何最大程度减少雷雨天气对葡萄的影响?冯庆立分享了自己的妙招。他采取一种三角形固定葡萄架模式,改变原先长方形搭建的固定方式,再覆盖上一层木浆纸防水葡萄套袋,成串葡萄套上这层保护膜后,既能抵挡风雨,又能抵御虫害。
记者了解到,古稀之年的冯庆立是名退休教师。2012年,从岱西镇成人文化技术学院校长岗位退休后,冯庆立便潜心研究葡萄种植技术,并把自己试验、引进的各种新技术无偿教给当地的种植户。
“岱山已有30多年的葡萄种植史,总产量达3200余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葡萄品种单一、主要以露天栽培为主、抗灾能力差等,所以我开始研究如何提高葡萄的抗风避雨能力。”冯庆立介绍,2015年,他建造出全市首个海岛高抗风避雨葡萄棚,在保证葡萄品质和食品安全下,棚内亩净增利润比露天栽培增加5000至8000元。
每年,葡萄成熟采摘或遇到台风天气时,总有5%至10%的散粒葡萄会从整串中脱落下来,无法拿去销售。问及如何挽回损失,冯庆立表示,他研制出的“家酿葡萄酒技术”,可以有效消化、利用这些散粒葡萄,增加果农收入。
同时,为解决家酿葡萄食品卫生安全难控的问题,冯庆立花了4年时间,开发研究葡萄白酒新产品,并注册“仙山青粒”品牌。
致富不忘乡里人。打开冯庆立的手机微信,聊天界面多数都是岱山各地种植专业户向他“取经”的对话框。“冯老师,您看我发您的照片,我这个葡萄有什么问题?”“冯老师,又来麻烦您了,您看看视频,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
投身葡萄种植业20余年,冯庆立一直都毫不吝啬地分享着种植技术,经常上田间地头指导葡萄种植户,并前往衢山、长涂等外岛,向其他乡镇种植户传授葡萄种植相关经验。
如今,他的种植户“学生”们已遍布岱西各条战线,如他种植的葡萄一般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