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头版

文章导航

攀登世界“核芯”

  本报记者 张伟群 视频制作 缪悦

  7月暑热。当记者赶赴嘉兴海盐,在核电南苑职工之家找到71岁的杨兰和时,这位精神矍铄的“老核电”正在乒乓球室挥汗如雨,奋力拼杀。

  杨兰和曾担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很快,我们的交流“穿越”到核电大建设的那个火热时代。

  “2003年2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程来秦山调研,他下一线,进车间,与工友们拉家常。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沿着龙门架铁梯攀登到20米高平台,亲自查看核反应堆堆芯安装情况。大家对省委书记基层调研时亲临生产最前线的执着,都深有感触。”往事如在昨天,杨兰和如数家珍。

  龙门架上开“现场会”

  从“有没有”到“能不能”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面朝大海、巍峨矗立,平静外表下是一套精密的能源系统,源源不断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长三角区域输送光和热。

  如果说1991年并网发电的秦山核电一期旨在解决中国核电“有没有”的问题,那么秦山核电二期的成功与否,则代表着核电国产化商用堆“能不能”实现。

  2003年2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秦山核电基地考察,直奔正在施工的秦山核电二期施工现场。杨兰和记得,当时核反应堆上已耸立起70多米高的建筑,但还没有到安装电梯的阶段,在20米高处有一个平台供设备、人员进出,施工者要沿着龙门架上的简易楼梯上下。(注:龙门架是核电机组施工的专业设施,主要作用是将大型设备吊运到核反应堆。)

  “听说这会儿能在平台看到核反应堆构件安装全貌,习近平同志坚持带头爬上了龙门架。”杨兰和回忆,在20米平台上,习近平同志和施工人员亲切地打招呼,在堆顶围栏前向下仔细观察核反应堆,并和负责人讨论。回到地面后,大家都觉得爬这一趟龙门架开的“现场会”非常值得、相当难忘。

  当时一起爬龙门架、聆听习近平同志指示的同事们,如今大部分已退休。一代代秦山人披荆斩棘、接续耕耘。他们之中,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2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还对外输送2500余名各类优秀人才,打造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和院士工作站各1个。

  下转第2版


浙江老年报 头版 a0001 攀登世界“核芯” 2023-07-18 浙江老年报2023-07-1800013 2 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