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良药往往苦口
但服用中药汤剂 不可随意加糖
中药具有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苦味更广泛一些。因此有些人为掩盖苦味,在汤药中加入糖(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
服用中药汤剂到底能不能加糖?可遵从医嘱酌情加糖,但不宜随意加。
细数六方面原因
糖也是中药,多食易助热。如患者有腹胀、湿热停滞、痰积体内、舌苔厚腻等情况,一般严禁加糖。各种糖均味甘而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症为邪实之证,加糖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此外,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白糖加入温热药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中,会影响药性。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其中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红糖发生化学反应,有些蜂蜜还含微量重金属元素,使药液中某些成分凝固变性,不但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健康。
糖性属甜,可抑制某些药物,尤其是退热药疗效。
糖能降解某些药物,从而使疗效降低。
某些健胃中药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刺激消化腺分泌,加入糖后会改变这些味道从而影响疗效。
治疗咳嗽的中药不应加糖,特别是咳嗽有痰者。糖分会刺激咽喉黏膜,使痰液分泌增加,从而影响化痰中药疗效,甚至有可能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掌药“不苦”有窍门
掌握药液温度。当药液温度冷却至20℃至36℃时,宜快速服下。正常人体口腔内温度为36.2℃至37.2℃,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感觉最灵敏。当汤药温度高于38℃或低于36℃时,味觉神经不太灵敏,苦味感觉就会减弱。不过,汤药高于38℃有可能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至36℃之间为佳。
掌握含咽部位。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仰头顺势咽下,但要留意往后仰不必太过强烈,防止造成支气管遭受呛水。
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苦味转瞬即逝。
喝适量温开水。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苦味。 据《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