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浙里养俱乐部

弯弯曲曲石板路

  青青的石板路,在市区西小河边,随处可见,弯弯曲曲地向前拐着,一直延伸到谢公桥的桥脚边。但不管这青青的石板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要悄悄穿过一个古朴的台门或一条长长的弄堂。在那里,它小心翼翼地过,拾掇那些被岁月遗忘在石缝中的故事,串成一串清淡而悠久的记忆。

  河沿的建筑与街面房子有一些不同,墙面可谓“鱼目混珠”,混搭在一起:有深深的台门,有道地上壁立的照墙,有低矮相间的屋宇,有自成一家的石库门。但屋面都是一式的青灰色小瓦,路面用大大小小的石板铺就。

  我家就在船舫弄河沿边上,整块的或两块拼接成的石板小道,路宽不足两米。早上起来,行人到北海桥菜市场买菜,路过这里,两三个走在一起的行人,很是逼仄,因路窄,大家都默不作声,打个照面,点个头,露出一个微笑,便擦肩而过。

  小时候,我的床就置在临河的窗边,颇有“枕河人家”的诗韵。每到夜间人静时,偶有人路过,脚步的声音也能听见。父亲是单位食堂的会计,每天盘点结账,要很晚才回来。父亲不回家,我家的门是虚掩的,我不入睡,就在床边听。每当父亲路过窗下,脚步有意靠近窗子很近,而踩脚的一刹那,石板与石板间会发出“咯噔”一声,几乎是同时,我会喊出“爹爹回来了!”。没过多久,父亲真的到家,高大的木门“吱”地一声开了。

  站在家门口,向南,弯弯曲曲一条石板路,长200多米;向东,一条小巷,长60多米,就能见到王衙池(碧霞池),左侧是王阳明旧居,右侧是吕府。大埠头,河面开阔,500多年前,这里是王阳明学子来此求学,船只停泊之地,河沿、河岸的沧桑依稀可见。可以想见当年车来舟往之盛。

  初夏时节,渔夫划着小船,很喜欢到这小河捕鱼,“梆头鱼”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捕法。这时,渔夫手持虾罾,一手用一根木棍在船舷边有节奏地击打,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梆停,随即提起罾,罾内鳑鲏、鲫鱼、虾儿东突西窜,跳跃不停。待到货多时,渔夫吆喝着:“卖鱼哉!”这时,闻声过来的家妇拿着竹篮,站在河埠头与渔夫还价,过秤,付钱,就成了家里的下饭菜。

  长夏季节,室内溽热。夜晚,我和邻家的孩子,用盆子在河埠取水,泼洒在石板路上,一时间,路上的积水也变得滚烫,于是,反复在路上洒水。晚上不少家门的路边支起竹榻或板床,铺上竹席,搁一枕头,这便是我儿时消夏的凉席。夏夜的河沿,路边支竹榻习以为常。冲凉后,一身清爽,筋疲力乏的我躺在临时架起的竹榻上,与邻居小孩唠嗑,或听老人讲“大头天话”。手里的蒲扇轻轻地摇着,蚊子不来,河风习习,仰看河对面的树影,耳听北海畈蛙声远远相续,快入梦乡时,家长才催着自家孩子归宿。

  石板路,浸着岁月尘埃,伴着时光里的味道。如今还在河沿居住的,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河沿居民的生活,是静谧的,随处可见长满时光老茧的旧民居,偶有三五老人坐在一起闲聊或对弈,享受时光角落的慢生活。每个走进老屋或弄堂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仿佛时光已回到从前,让人念想着过往的模样。

  弯弯曲曲石板路,石板依旧,民居依旧,行人依旧。路边的老屋、石墩泛着幽幽青光,透露着些许之前的模样。台门的幽深,依稀可见历史的文脉。花格石窗棂中,依稀可窥文人磨墨、吟诗唱和的身影。那一块一块的青石板,依稀想到远去的历史,还有历史中石板路曾有的风流。 董柏云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俱乐部 a0015 弯弯曲曲石板路 2023-07-18 浙江老年报2023-07-1800014 2 2023年07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