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浮云落人间
清明时节来临,我深深怀念英年早逝,刚离开我们4个多月的“草根文化人”老彭。
“老彭”叫彭福云,是大山之子,1967年出生于被誉为“千年纸山”的温州瓯海泽雅镇的门楷山普通农家。我初识他时,他刚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转行做起泽雅文化站长,后又调到瓯海区城管局当办公室主任。
1997年5月,老彭辞别妻儿,千里迢迢来到陌生的川北盆地丘陵山区。那时温州派遣对口扶贫干部赴川任职是一年一换,而他一干就是两年。他在楠木对口扶贫所做的第一件事,筹到扶贫款30万元,将一所教室十分简陋,低矮、木结构的单层楼,墙壁还是用竹篱笆隔层的楠木区中学办成了总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设有25个教室的“瓯海楠木希望学校”,并捐资12万元兴建通往学校的“瓯楠路”。
回到瓯海后,出于对国学和地域文化的深沉热爱,他主动提出到区文联工作的请求。
瓯海的地域文化是“两山一水”,即大罗山、纸山、塘河。平时,老彭待不住“窝”,每天双肩包往背上一甩,扛着拍摄设备就往外跑,成为一个出没于山水的“独行侠”,大罗山、泽雅纸山、塘河沿岸留下了他行走的身影。大罗山摩崖是一部温州千年人文历史,要搜集大罗山上所有的摩崖石刻是件艰险的事情,老彭常常要在一块山崖上腾转挪移一整天,只为寻得最佳拍摄角度。老彭还牵头寻找到了温州人“母亲河”——塘河的源头,亲写书法并辟地竖起了“塘河源”。
2021年11月19日,54岁的老彭因病去世,令人痛惜。不少文人纷纷写下悼文追思故人:“英年早逝业未竟,长留艺名墨不销。”
清明时节雨纷纷,追思挚友成泪人。缅怀老彭,不是浮云落人间。 黄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