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浙里养

文章导航

不忘过往
更要珍惜当下

  本报记者 俞琪

  “有人说,人去世了,会有第二次生命,那就是活在亲人的心里。我想,一定是这样的。”读者赵庆用文字“喊”出已34年未曾喊过的一声“奶奶”。

  赵庆的这句话,或许也代表了这3年来,所有参与“清明思亲 书香祭扫”主题征集活动读者的心声。我们写下、画下、拍下所有思念,为了纪念。

  据统计,3年来,一共有2000余位读者、网友通过“云祭扫”的方式,倾吐对逝者的思念。这2000多位读者、网友几乎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而他们的思念,也被全国超过1000万网友看到、听到、感受到。

  从年龄上来看,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其中不乏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89岁的谢锦芳拍下保留至今的母亲部分嫁妆和使用过的生活器具,他说,见物如见人。让我们有些意外的是,二十来岁的学生也通过这一平台,写下对长辈的思念,因为浙江老年报是长辈平日里最爱读的报纸之一。

  从思念的对象来看,38%的读者、网友回忆起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26%的读者、网友以此记录祖辈传承下来的好家风;还有16%的读者、网友,向英烈报告自己不忘初心使命,坚守理想信念;缅怀师友的约占12%;对爱人深情表白的有5%。此外,还有部分作品是围绕提倡“云祭扫”等绿色祭扫新风尚展开。

  统计中我们发现,“传承”是所有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有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有传承祖辈遗志,慎终追远,不忘根本的;也有传承家风家训,清白做人,正直处事的。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遗憾”“来不及”等词出现频率也较高。读者张志松曾对奶奶说,等他赚工资了,一定好好孝顺她。可当他拿着刚发的工资站在奶奶床前时,奶奶却永远地合上了眼睛。

  此外,在写给爱人的“表白信”中,我们发现,男性作者的比例远高于女性,他们把那些平日里羞于说出口的话,浓得化不开的爱,藏在字里行间。

  中国人对于情感的表达含蓄内敛。我们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缅怀逝者,不仅是为了记住,更是为了明白去日不可追。请珍惜眼前,不负时光。


浙江老年报 浙里养 a0009 不忘过往
更要珍惜当下
2022-04-01 24007903 2 2022年04月0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