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三迁”
西湖十景“三迁”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杭城的故事总是离不开西湖,而西湖十景也是最能体现西湖文化精髓的景致所在。
“西湖十景”指分布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十处特色风景。据现有资料推断,这一称呼最早起源于南宋,此后景点的名称、位置、数量等有所更换,到清朝时则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是二十四景,但其中仍以南宋所传的十景最为著名。1985年新西湖十景出炉,2007年西湖十景又迎来新面孔。而随着2020年首个“杭州西湖日”启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今年还推出了“西湖西溪红十景”评选。
西湖十景被视为西湖景致的精华,它的魅力不仅在于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人文风景。历经多次变迁的西湖十景,不断打开解读西湖故事新的角度,也映射着杭州千百年间的文化沉淀与城市底蕴。
西湖十景历经三次演变
西湖十景有新旧之分。传统意义上的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后经康熙皇帝御题后定型。它们分别是: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双峰插云、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之名源自南宋山水画,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至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杭州,逐一品题西湖十景,人们将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西湖十景石碑由此成为景点标志。此后,乾隆皇帝南巡杭州时,又多次就十景赋诗,刻于碑阴等处,使西湖十景更广为人知。
这些景点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则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自南宋起,西湖十景就被认定为理想的经典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西湖十景的第二次演变发生在1984年。
由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等5家单位联合发起举办的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全国各地有5万余人参加。经过反复考量,1985年新西湖十景公布: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
相较于旧十景,新十景的地理范围更大,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
2007年,杭州市发起了“三评西湖十景”活动。评选对象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湖保护建设,特别是2002年以来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期间恢复重建、修缮整治的145处景区(点)。“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不再列入评选范围。
此次共有33.86余万人参与评选,“新新西湖十景”名单出炉,分别为: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缘、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可以说,正是古今价值取向与审美观念的改变,促成了西湖十景的变迁。
可以看到的是,在一次次的变迁中,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西湖十景的评选,让西湖的历史文脉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以西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碎片,正在一点点地被重新拾掇起来,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自然、人文景观正在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相织
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堤和西湖之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眸。我常想,倘若西湖只是空空的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虹彩般的仙岛,以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西湖该望之如何?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明眸,那么西湖十景正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神韵。
西湖十景是厚重的,因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经典。漫步苏堤,看烟柳如画,读苏子构筑堤防的故事;行至曲院,观荷塘月色,绘“红衣绿扇映清波”的画作;走上断桥,赏雪中西湖,听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
流连于西湖十景间,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撞上历史,撞上文物,其间的一草一木,一楼一舍,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西湖十景又是轻松的,因它不断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一处休憩之地。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连续多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持续推出综合保护新成果,“一湖二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再现人间,“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西湖胜景重返“天堂”。
可以说,每一次西湖十景的变化都是一次西湖文化的盘点和挖掘,西湖十景将浸透着江南韵味的西湖画卷尽情渲染,仔细品读每一景致的名字,既直白又含蓄,极具诗情画意,无不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趣。
历史总在继续,文化仍在延续,虽沧海桑田、风吹雨打,西湖十景依然声誉斐然。西湖十景不断演变的背后是西湖故事与杭州文化的不变命题,浓缩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也激发着城市新的活力。
今年,适逢建党百年、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和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启动一周年,西湖西溪景区还将评选推出“西湖西溪红十景”。
此外,杭州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旅游十景”。在这样一座极具包容与创新的城市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力量相织,正不断演绎着杭州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