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新闻

支老人员上岛一月多
海岛老人眼里有了光

在支老人员专业引导下,海岛老人画出满意的作品。

  支老人员上岛一月多

  海岛老人眼里有了光

  本报记者 徐小翔

  通讯员 楼梦妤 陈波

  “宁波虾峙一家人,美好生活笑盈盈,幸福不要来忘本,小康生活乐融融……”近日,舟山市普陀区虾峙敬老院里,79岁的徐仁昌哼着刚创作的人民曲(老调),引发大家情不自禁的合唱。当天,结对该敬老院的宁波颐乐园副园长李水浓一行,带着空调被、毛巾等慰问品上岛看望老人。“我们这里也有了‘烟火气’。”一位当地人说。

  舟山嵊泗县嵊山镇上只有一条主干道,房子依山而建,密密层层。嵊山镇敬老院就坐落在半山腰,这座两层浅粉色楼房显得格外温馨。这家只有9个房间的敬老院里,共住着12位特困供养老人。其中,程爷爷和周奶奶是一对夫妻,结婚已56年,老两口原是当地民族村村民,程爷爷自幼丧失语言功能,周奶奶患有小儿麻痹症。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支老队员曹媛记得自己上岛与二老初次见面时,三人互相打量,毫无违和感。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更亲了。程爷爷从袋子里取出平时配服的药品,用手比划着,曹媛心领神会,耐心地向他讲解每种药的功效,为他按摩小腿。朝夕相处中,曹媛也更了解这对老人。早年间,夫妻俩因为身体残疾,很难找工作,白天爷爷去山上放羊,奶奶在家里做些小本生意,赚来的钱也只够勉强过日子。

  原本腼腆的周奶奶和小曹敞开了心扉,话多了起来,每次还会守在门口等着小曹。程爷爷开始认真地学习健康按摩操,还喜欢上了手工活,他和支老人员一起做了一桌子作品,都快没地方放了。

  两年前老伴过世后,黄信扬就住进了普陀区登步岛托老所。宁波市南山老年疗养院的徐雪娜和吴小芳第一回见到老人时,他正慵懒地半躺在床上,望着窗外。徐雪娜微笑着用宁波话打招呼:“阿爷,侬好!”黄爷爷对她上下打量一番,问道:“小娘(姑娘),侬来弄啥西?”

  为了让这些老人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徐雪娜和吴小芳逐个房间跑,把大家请出来。唱红歌,做康乐操,画水彩画……有趣又充实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刚接触需要画画的记忆康乐课时,黄信扬总认为从没拿过笔的自己一定做不好。但一堂课下来,他随性发挥,竟然完成了一幅非常有创意的作品。在大家的鼓励下,他的自信建立起来了,还成了康乐文化班班长,出勤率百分之百。“现在黄爷爷的眼里有光了,眼神也亮了许多。”大家这样说。

  浙江省民政厅实施的“海岛支老,一起安好”行动开展一个多月来,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舟山海岛上发生,岛上老人们有了更为富足的晚年生活。这种富足不只是生活条件的,更是精神世界的。


浙江老年报 新闻 a0009 支老人员上岛一月多
海岛老人眼里有了光
2021-06-25 浙江老年报2021-06-2500009;22687221 2 2021年06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