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变中寻求变化
——专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
从不变中寻求变化
——专访西湖申遗专家组组长陈文锦
本报记者 俞琪
申遗成功10年,西湖发生了什么变化?近来,陈文锦经常被问起这个话题。
陈文锦是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长,他曾在西湖申遗期间担任申遗专家组组长,是一位与西湖有着深厚情感的研究者。在他看来,西湖不是一句变或不变那么简单。
“西湖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是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陈文锦认为,西湖要有坚守,也要有发展。而西湖的美,就在这变与不变的平衡中。
传统中国式审美
是西湖不可取代的价值
西湖作为文化遗产,理念已深入人心。那么,文化景观是否就是西湖的终极价值呢?
“按照世界遗产组织的有关规定,文化景观只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并没有说明它是什么。如同一个人名叫张三,但叫张三的人有几百个,他是哪一个?每一处世界遗产,都有自己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陈文锦说,当初西湖一直“挤”不进世界遗产的队伍,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可以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有哪些“突出的普遍价值”。
为此,在申遗的整个过程中,各方面学者专家对西湖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充分论证,指出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教授撰写的申遗文本提出了西湖的核心价值:“作为人、自然、文化交融互动的产物,西湖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自然形态,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是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最佳诠释。”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曾委派韩国首尔大学教授朴素贤女士到杭州实地评估验收,她在给ICOMOS有关西湖的评估报告中说:西湖是文化景观中的典范,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的景观美学理念,并为唐宋时期的作家和学者所歌颂。西湖景观不仅对中国的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西湖的和谐与美,营建湖、堤景观。西湖美景激发人们“寄情于山水”,从杭州城观赏,西湖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及环绕着的群山清晰地展现出来。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西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评语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以上三个对西湖的评价、总结,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概念——美学或审美。”陈文锦说。因此,传统中国式审美就是西湖的“特殊普遍价值”,这是别的遗产无法取代的价值,也是西湖能够成为文化景观遗产的理由。“这就是西湖的终极价值,或者说是西湖终极价值最好的诠释。”
在城市发展同时
坚守保护和传承的初心
西湖申遗成功后,如何让这种传统中国式审美得到保护和传承,是陈文锦最关注的。
“西湖的独特因为文化,而文化是离不开‘人’的。”陈文锦说,首先,西湖景区必须满足社会公共游览的需要,包括周围居住着的居民和作为市民活动的公共绿地。当然,更重要是,引导人们欣赏西湖所包含的中国式美学精髓。
“相比申遗前,现在对西湖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陈文锦说。包括对西湖文化景观六大组成要素(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的保护与提炼。
同时,申遗成功后,西湖始终坚持“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
一系列举措都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在变化中传承
让西湖永留人间
“当然,我们谈传承和保护,并非是指一成不变,完全守旧。”陈文锦说,要让西湖的独特价值被更多人看见和理解,并非易事。
许多人游览西湖,都能体会到西湖的美,但这种美与审美并非一个概念。“游览感受到的美当然也可以引起愉悦感,但我认为是比较浅层次的。”陈文锦说,因为游览中,这种美的感受往往来自一个单独的景点或景致,缺乏系统的、宏大的叙事体系。而西湖所蕴含的中国式美学精髓,是要将其中各种要素和构件组合起来,构建一个完整且独特的审美体系。
这就对西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改变原有方式,更好地诠释和传播这种审美,要从每一个细节来思考和设计。陈文锦认为,尤其是要特别重视对自然山水的保护,因为现代的技术力量,改变山水形态很容易,而自然山水形态是一切西湖美存在的物质基础。
“我觉得,学界也好,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也好,业务管理部门也好,应该一起大声地说:西湖是一个审美实体,是人和自然联合的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典型性。作为现代人,我们有责任将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份精品保护好,使之永久地流传下去。”陈文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