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名水名人交相辉映
动人的“西湖传说”代代相传
名山名水名人交相辉映
动人的“西湖传说”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祝萍 整理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西湖民间故事》,我很喜欢,现在这本书找不到了,我又专门买了一本,给我的孩子们看,他们也很喜欢。”昨天是西湖申遗成功10周年纪念日,董莉特意从书柜里翻出最新版的《西湖民间故事》,跟家人一起重温里面的故事。她说,每次漫步西湖,联想到这些民间传说,眼前的景致也变得愈发灵动了。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因为山水的旖旎,因为人文的浪漫,流传着不少美丽动人的传说。“西湖传说”,以“名山、名水、名人”为主要特征,由历代文学艺术家利用西湖民间故事材料进行改编再创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与西湖有关的传说有630余个,其中以《白蛇传说》《梁祝传说》《济公传说》等最为著名。
这些人文故事传说代代相传,根植于人们心中,成为西湖人文“不变”的魂。
不少“老杭州”参与过故事搜集
董莉提到的这本《西湖民间故事》,几乎是杭州人的必读书,40多年长销,卖出数百万册。里面有关西湖的点滴故事,已经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我母亲90多岁了,她曾经跟我说过,《西湖民间故事》是我舅舅参与搜集编写的。”今年64岁的刘阿姨说,“我舅舅叫徐飞,很聪明的一个人,文采也很好。他是金华人,从小跟我母亲来了杭州,在杭州长大,后来考上了北大。他回杭州后,进了杭州市文化局工作,后来又去了新华书店。”
无独有偶,读者威廉也跟这本书有一层特别的缘分。“我的祖父陆高平也是当年的故事收集编纂者之一。”威廉告诉记者,他家里有两个版本的《西湖民间故事》,一本是1978年版的,一本是2000年版的。他记得最早版本有祖父收集的三个小故事,其中《石人岭》至今还保留着。
威廉有点遗憾地说:“我祖父1976年就去世了,当时我只有三四岁大,没有多少关于他的记忆了。这些关于杭州的故事,也不晓得如今还有几个伢儿(孩子)晓得,希望那一代人留下来的《西湖民间故事》能让更多杭州人知道吧。”
从西湖传说故事里爱上杭州
“春游去西湖,我还去找过传说的痕迹,三潭印月、黄龙洞、一线天等。”今年读初中的赵小乐,也是从一个个西湖传说故事里,渐渐爱上西湖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
“这本书,我最初看到的时候是在爷爷的书柜里。爷爷收藏的这本书比我的年纪还大,我记得小时候爷爷跟我讲里面的故事,讲到有趣的地方,祖孙俩都要乐呵好久。”赵小乐说,长大后再看,一样的故事,品出了更多的味道,这里面不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还有时间的积淀,有文化的传承,有心里面永久的怀念。
“这本书第一版时就买了,当时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为里面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所吸引。”王玉英说,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份的多次变换、从父母身边到自己的二人世界、到今天和女儿外孙三代同居,对西湖传说的故事,一直未曾忘却。“等外孙长大一点,我肯定要跟他讲讲西湖的故事,带他逛逛西湖的美景。”她说。
“西湖故事里满满的是老杭州人的乡情啊。”孙大伯做了一辈子的人民教师,他还记得,40多年前,他与身在美国的大伯伯通信,老人家当时已经80多岁了,唯一想让杭州亲人寄给他的,就是有关杭州历史和西湖传说的书。
“我当时买了三四本给他寄去,其中就有这本《西湖民间故事》。”孙老师还记得,当时的邮寄费比书费可贵多了。
“老人家后来再没回到故土,我想,这些家乡寄过去的书所承载的乡情,应该伴随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吧。”孙大伯说。
白蛇传说
关于白蛇的传说故事,最早应出现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而后,世人对故事不断进行增添,才有了今天大多数人所熟知的版本。
传说·定情
为报恩而来的白蛇,与恩人许仙于西湖断桥偶遇。江南烟雨飘然而至,白蛇与许仙同舟避雨,许仙将自己的油纸伞相赠,让白蛇得以遮雨归家。
纸伞不大,守方寸天地;断桥不断,连一段缘分。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就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开始了。
现实·断桥
西湖断桥最早建于唐朝,其名字的由来众说纷纭:孤山路于此“断”、段家桥谐音“断”、大雪覆盖使堤与桥分隔似“断”……
“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冬日落雪时分,残雪未完全消解,远远望去,似断非断,近水远山,清寒入画。
梁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人。
传说·三载同窗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同在书院求学。三载岁月悠悠过,书院的亭台楼舍、曲径回廊、学堂书籍等都留下了两人美好的回忆,两人的情谊也在相处之中日渐深厚。
现实·万松书院
如今的万松书院,位于凤凰山北万松岭上 ,始建于唐朝,前身为报恩寺。明清时期,无数学者大家在这里就读讲学。
万松书院以“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得名。2007年,“万松书缘”入选三评“西湖十景”。重建后的书院设置了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文化主线:明为“明清知名学府”、暗为“梁祝爱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