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始终是大家的
西湖始终是大家的
本报记者 张伟群
6月23日5时半,81岁的贺法梅准时从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将军路的家中出发,不到5分钟就来到西湖边。走进那个熟悉的亭子,她把座位都擦了个遍,把出门前切好的几样水果摆出来。
不一会儿,老伙伴们也来了,打了招呼就各自落座。老杨拉起胡琴,贺法梅已站好架势,唱起最爱的越剧《女驸马》选段。伙伴们都露了一手,不时收到路人赞许的目光。
“要是没有西湖,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过日子。”贺法梅说。与这群老伙伴一样,很多杭州人认为西湖是自己的西湖,它不仅仅是个景点,更是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点,在他们的心中从未改变。
此生离不开这片湖
“我是老西湖。”每当有人说贺法梅是老杭州,她总会这样加一句,言语中不免透着骄傲。
上世纪50年代初,她随父母搬到庆春路的一个石库门房子里,结婚后在龙翔桥一带生活了近40年,现在的小区也已经住了20年。如果把这三点连起来,就是绕西湖画了个弧形。
小时候,和小伙伴到湖边玩耍、捉鱼。成家以后,为生活奔波,每天看到平静的湖水,辛苦似乎也减少几分。丈夫、孩子和孙子都爱吃她做的荷叶粉蒸肉,早晨去西湖边买荷叶,是她每年夏天必做的事。起初,一个夏天最多只需要买两次荷叶,因为吃不起肉;后来生活好了,随时都能吃上肉,就需要多往湖边跑几次。
65岁以后,带大了两个孙子,贺法梅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一天清早,邻居拉她去湖边锻炼身体,眼前的景象让她豁然开朗。“跑步的、唱歌的、拉琴的、跳舞的、滑滑轮的……都是年纪大的人,朝气蓬勃的。”贺法梅说,最吸引她的是唱越剧的角落,她年轻时就喜欢越剧,在工厂时还多次上台表演。
那次回家后,她就挨个给以前一起排练的老工友们打电话,希望组个自娱自乐的越剧队,很快得到响应。选地点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西湖边最合适。一个飘着荷香的日子,5个老朋友开始了他们的表演。后来又有新人加入,现在稳定在六七人。只要天气不是太差,每周一到周五,他们都会在上午6时聚在湖边的这个亭子里,一展身手。
接近8时,亭子周围已经热闹非凡。老伙伴们也唱得差不多了,坐下来吃完贺法梅带来的水果,高高兴兴地回家去。“后面是年轻人的时间。”老杨一边收好二胡,一边说,“西湖是大家的西湖。”
贺法梅看着眼前的湖面说:“70年了,西湖变化很大,但它始终是属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我这辈子是离不开西湖了。”
我的天地在这里
6月23日晚上,谢来根给记者发来了最近比较得意的两张照片,照片上的他依旧是那么“拉风”:一辆吸引眼球的独轮车,一身特立独行的扮相。如果给西湖排一个草根名人榜,68岁的谢来根应该能上榜。
59岁那年,谢来根偶然间发现有一群人在西湖文化广场玩独轮车,其中有几个还是耄耋老人。“80岁都能玩,我为啥不行?”小时候在少体校练过翻跟斗的他,对自己相当有信心。果然,经过不断地摔倒、爬起,不到一周,他就把第一辆20寸独轮车治得“服服帖帖”。后来,24寸、28寸、36寸的独轮车,都被他收入“麾下”。
9年来,谢来根几乎天天带着独轮车到西湖边报到。早上6时不到,从位于三墩的家中出发,6时半左右到西湖白堤,不停骑练,一直到8时半。
很多地方都能骑独轮车,为什么非得到西湖边?“回头率百分百。”谢来根喜欢这种感受。齐天大圣的行头加独轮车,是他最爱的“套装”,虎头T恤、鹰嘴口罩也是他喜欢的搭配,他边骑还边做出相应的动作,惟妙惟肖。每当他这样骑行在白堤上,总会吸引不少游客追着拍视频。
“在西湖这么美的地方,人们的心态也很开放,没人会说我奇怪,反倒都夸我帅。”谢来根说,一到西湖边,他就能找到感觉。遇上想亲自体验的游客,他也会毫不吝啬地教上几手“独门秘籍”。
当了9年“独轮大侠”,不仅身体上没有“七高八高”的,他还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骑独轮车骑出小名气后,演艺团体找上门来,他还经常去敬老院、学校参加公益表演。通过表演,他把自己在西湖边的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人。
世界遗产和
城市生活相得益彰
2021年1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展开了一段特别的西湖之旅,他与当地的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见证者、体验者相遇、探讨,在互动体验中梳理、挖掘西湖的现实和文化价值。单霁翔尤其看重的是当地人的参与和互动,他认为,在保护过程中要给予广大民众更多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受益权,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世界遗产。
在当地,志愿者、热心人士是西湖保护参与的重要方面。杭州西湖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于2004年,志愿者在假日旅游服务、西湖文化宣传、西湖山林管护、西湖环境保护、科普文保服务、社区服务、大型赛会等服务,为西湖申遗和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了将西湖保护好,景区也通过各种宣教活动,推出“重读杭州”“走读世界遗产”等活动,将西湖的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蒙河说,遗产保护和传承有内在关系,要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中传承,激励居民、游客、遗产地相关者,让保护和传承变成每个人的行为方式。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提出一个观点:“西湖更应该被当作一个给人以启迪的地方,而非单纯的公园。”
世界遗产可以和城市生活相得益彰,成为人们能共享的生存空间,让人们能够在实践中、在感受中了解真实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或许是西湖留给世人的启示。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