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年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常青·关注

朱龙训:
从“一根扁担”到“一条拥军路”

  朱龙训:

  从“一根扁担”到“一条拥军路”

  在海盐澉浦镇扇子山山脚下,有一座改造过的民房,这是新四军北撤澉浦突围战纪念馆,一座纪念浙东新四军北撤的纪念馆,一座祭奠223位战士壮烈牺牲的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的发起人是朱龙训,一位退伍50多年的老兵。

  昔日“老房东”创办“将军阁”

  朱龙训,地道的澉浦人。18岁应征入伍,1969年退役。上世纪80年代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朱龙训“一根扁担、两箱羊毛衫”闯荡上海,开办了乡镇个体农民联户企业海盐县五龙羊毛衫厂,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家。

  朱龙训说,他取得的成绩,得益于赶上好时代,也得益于军营生涯的锤炼。军营赋予他坚韧和拼搏精神,让他练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敢闯敢干劲头。

  2002年一次偶然机会,朱龙训与在澉浦海训的驻浙某师海军结缘,他主动邀请海训官兵入住自家新房。这一坚持就是7年,如今入住过朱龙训家的指战员,有5人已成长为共和国将军。

  这一段特殊的“房东”经历,让朱龙训重燃军营梦。听闻“老房东”想创办家庭国防教育基地,官兵们十分支持,纷纷寄来照片、奖杯、奖章等物品。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布置,全国首个家庭“老兵军史馆”——“将军阁”就此诞生,2018年和2019年分别被海盐县、嘉兴市授予国防教育基地的称号。

  朱龙训说,当初创办“将军阁”的初衷很简单,一方面是自己难以割舍的军人情怀,另一方面也是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够进一步了解国防,热爱军队,做好国防教育。

  寻找223位烈士

  为他们建纪念馆

  2012年,66岁的朱龙训卸任海盐县五龙羊毛衫厂总经理职位。他从小听村里老一辈讲新四军澉浦突围战的故事,讲在扇子山上壮烈牺牲的223位战士。他的爷爷、叔叔和姑姑更是战争的亲历者。70多年前,他们或是冒死为新四军带路或是秘密为新四军送水送饭。

  遗憾的是,这200多位新四军战士,一直默默地躺在海盐大地上。

  朱龙训决定要找到这223位烈士,他的这个想法得到澉浦当地热爱红色历史文化人士的认同,筹建“新四军北撤澉浦突围战纪念馆”的计划油然而生。

  筹建工作说起来容易,但落实起来困难重重。经过70多年的沧桑巨变,仅靠着老一辈的口述资料以及有限的文献资料,要找到这223位烈士的名字,好似大海捞针。

  朱龙训和老伴,驱车5万多公里,一直奔赴在寻找烈士的路上。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经常两眼一睁就出门,夜色朦胧才回家。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忙碌和准备,朱龙训终于找到了长眠于扇子山的223位烈士名单。他说,这也算是告慰了那些素未谋面的英雄,他们把鲜血和生命献给国家,我们后辈应该要做好红色记忆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如今这座汇聚各方心血的新四军北撤澉浦突围战纪念馆即将对外开放。两年多的奔波,朱龙训苍老了不少,但他依然步履坚定,穿梭在纪念馆、扇子山之间……

  当被问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他爽朗一笑,指指自己,虽然我退役50多年,但我的一片丹心永远向着军营。因为从当兵那一天起,我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一身军装。

  据爱海盐客户端


浙江老年报 常青·关注 a0006 朱龙训:
从“一根扁担”到“一条拥军路”
2020-07-31 浙江老年报2020-07-3100006;浙江老年报2020-07-3100007 2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